家喻户晓的故事 意味深长的舞(3)

2015-12-17 09:20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家喻户晓的故事意味深长的舞 ——大型舞剧《夕照》引发的联想

对于邓一江而言,他可以在“敬畏经典”的前提下(也可视为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掘舞蹈动作的叙事功能”;但对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而言,重要的是利用剧目实践活动,推动和检验教材建设。我记得邓一江在创作舞剧《情殇》时,承担叙事功能的舞蹈动作比较“直白”也比较“直截了当”;舞剧《夕照》的舞蹈动作,是以比较有“韵味”且“有滋有味”的方式来实现叙事功能。事实上,当下“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中某些学人纠缠于何为“古”、何为“典”之时,恰恰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曾认识)这个学科当代建设的初衷,是建构一种具有中华民族风范的、具有极大叙事功能的舞剧语言。从上世纪50年代的《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到70年代末以来的《文成公主》、《奔月》、《凤鸣岐山》,我们由戏曲舞蹈出发的“当代中国古典舞”建设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当然,在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成功探索中,也有《丝路花雨》、《铜雀伎》这样的舞剧引导了所谓“敦煌舞”“汉唐舞”的复活乃至复兴。如同审慎的业内学者而言,这种“复活”从本质上而言只是当代舞蹈家“个性”意义上的“再创造”,它们只具有“风格”拓展的意义,只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基本体能训练意义上的“风格”拓展。我在此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敦煌舞”还是“汉唐舞”,如果在保持“风格”的前提下拓展“叙事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以相当成功的《丝路花雨》和《铜雀伎》而言,为了展示“敦煌舞”和“汉唐舞”的风格,都不得不把女首席定位为舞女或舞伎,以便能展示“反弹琵琶舞”(英娘)和“盘鼓舞”(郑飞蓬)的精彩。这种风格的“精彩”在于以放弃“叙事功能”的“纯粹舞蹈”为前提;而舞剧其他人物的舞蹈动作以及整体的叙事功能,仍然不能不依托源自于戏曲舞蹈的“当代中国古典舞”,甚至也不排除直接重返“戏曲舞蹈”汲取营养。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