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故事 意味深长的舞

2015-12-17 09:20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家喻户晓的故事意味深长的舞 ——大型舞剧《夕照》引发的联想

        

 舞剧《夕照》演述的故事家喻户晓,就是那个有断桥借伞之缘、端阳现形之惊、峨嵋盗草之勇、金山水漫之愤、雷峰合钵之恨的《白蛇传》。这故事的家喻户晓,其实与传统戏曲的经年搬演紧密相关——芸芸众生怨许仙“薄情寡义”,恼法海“无事生非”,赞小青“侠肝义胆”,更是怜白素贞“一往情深”……也就是说,《白蛇传》之所以家喻户晓,在于其中有芸芸众生认同的价值取向,这便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义信守、君子人格。

用舞剧来演述《白蛇传》,在我的印象中也有过数回尝试了。只是与戏曲搬演的不同,舞剧的《白蛇传》好像都很“现代”,比如台湾的林怀民。数年前,由倡导“交响编舞法”到“现代编舞法”的肖苏华,也弄了部舞剧叫《听说爱情回来过——后白蛇传》。“后白蛇传”不是“白蛇后传”,它很有些“后现代”的意思。用青年舞评家张萍的话来说,叫做:“在一个少了法海的‘白蛇传’里,妖性、人性和佛性,情理与法理,人道与天道……如何过招?所以会有人问法海在哪儿?鲁迅先生借雷峰塔隐喻、和这塔‘倒掉’的隐喻由来已久。这个镇住白蛇的塔和托塔李天王手里的塔并无二致,印度婆罗门教的‘林迦’造型被佛教建筑吸纳成修造‘浮屠’(塔)的样板,其原本的‘性’语义在传播中被遮蔽了。但它仍然是一种坚硬的存在,暗示着男权的正确和伟大……”

也就是说,“现代”或“后现代”眼中的“白蛇传”,看到的主要是“性”和“男权”。这或许并非“戏说”而是“借题发挥”。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中国发生的“新演剧”(话剧)运动,参与者大都以成为“中国的易卜生”自励,直接抨击现实的曹禺、吴祖光是如此,借题历史隐喻的郭沫若、田汉也是如此。倒是以小说来发声的鲁迅看得明白,“娜拉出走以后”又能怎样?民众真切期盼的是“雷峰塔的倒掉”!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借力国家艺术基金并再度借题“白蛇传”创排大型舞剧,总导演邓一江自言是“怀揣敬畏之心向经典致敬”。也就是说,面对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与其故作深刻、故作高明地“现代”“后现代”,莫如怀揣敬畏、心有灵犀地体察、感悟——邓一江看重的不是“借题发挥”的“讲什么”,而是“寓意平实”的“怎样讲”;不是如某些人看重白娘子与许仙的“枕头”、与法海的“拳头”,而是看重白素贞的“侠心入世、素心做人”。

邓一江的“怎样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不戏说——遵循原作的内容和立意;尊传统——沿袭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原则;勇探索——开掘舞蹈动作叙事的表现功能;求特色——创作一部融戏曲元素为一体的中国舞剧。”邓一江“遵循”和“沿袭”的想法,正切合了舞剧制作方——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主张,如该院院长刘侗所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源自中国戏曲等艺术形式,以戏曲的舞蹈手段反哺中国古典舞建设是当下的任务。我院优秀的戏曲教育资源,是我们进行中国古典舞剧创作与教学的不尽源泉……创排舞剧《夕照》,就是要把剧目创作和教材编写相结合,利用剧目实践活动,推动和检验教材建设,开展特色课程。”刘侗院长所说的特色课程指的就是《戏曲舞蹈》,而这个特色课程的当下任务是“反哺中国古典舞”——当我们的“当代中国古典舞建设”一会儿“敦煌舞”、一会儿“汉唐舞”、一会儿“昆舞”的“八仙过海”时,居然还是“戏曲舞蹈”挺身而出“反哺中国古典舞”。这不能不令人振奋!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