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故事 意味深长的舞(2)

2015-12-17 09:20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家喻户晓的故事意味深长的舞 ——大型舞剧《夕照》引发的联想

舞剧《夕照》是由衰年许仙的追忆导入的,这个导入的情境就构成了序幕《追忆》。从一幕《结缘》、二幕《惊变》、三幕《救夫》、四幕《情断》和五幕《诀别》的幕次来看,你就能明白“故事还是那个故事”“立意也还是那个立意”;白蛇还是那个白蛇,许仙也还是那个许仙……当然,你会惊艳于《结缘》那幕踏青游春芳龄少女的“伞舞”迷蒙;你会惊悸于《情断》那幕兴风作浪激愤水族的“袖舞”翻腾;你会为戏曲舞蹈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而称道;你当然还会为戏曲舞蹈对故事情节的清晰演述而点赞……这使我想起总导演邓一江所致力的探索,也即“开掘舞蹈动作叙事的表现功能”。

开掘舞蹈动作叙事的表现功能,是邓一江一直探索的舞剧创作课题。早在近20年前的1997年,他指导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的同学根据曹禺先生的《雷雨》来创作舞剧《情殇》,就执著于这一探索。选择《雷雨》这个同样“家喻户晓”的故事来进行探索、并且是“不戏说”的探索,我以为在于借助并尊重观众对于故事的“前理解”。《情殇》中蘩漪、周萍、四凤、周朴园等诸多人物多重扭结中的“动作叙事”,的确开掘了舞蹈的“表现功能”。想想王玫和金星分别把《雷雨》改编成《雷和雨》与《海上探戈》,你就能理解邓一江做这类舞剧时的“老实”——他总是“怀揣敬畏之心向经典致敬”,从不以“另类”的阐释来标榜“个性”的独特,更不因超出观众的“理解”而告诫观众“不需看懂只需去感觉”(如某些现代舞者的“故弄玄虚”)。

将话剧《雷雨》改为舞剧《情殇》,说明邓一江“开掘舞蹈动作叙事的表现功能”是紧扣人物的情感脉络来进行的。所以他在舞剧《夕照》中,步“断桥”而说“结缘”,处“端阳”而言“惊变”,去“盗草”而谈“救夫”,漫“金山”而讲“情断”……我注意到,《夕照》二幕《惊变》中许仙执著地要白娘子饮酒的细节,颇类《情殇》中周朴园要蘩漪喝药的“执著”……当然这只是“细节”外观上的相类;而用相类的“细节”揭示不同的人物关系乃至人物性格,正体现出邓一江对“舞蹈动作叙事的表现功能”的开掘。想到这一点,我就会不自觉地在蘩漪、周萍、四凤、周朴园四人关系的比照下来审视白娘子、许仙、小青和法海;这种比照让我们对“经典”会更加敬畏——因为由不同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性格的特异性、或者说是不同人物性格所决定的人物关系的特殊性,是“经典”必然经历的阶段,那就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作品的“典型性”。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敬畏经典”在我们舞剧改编名著的创作中,其实是尊重“典型”;而尊重“典型”并实现“典型”塑造的语码转换,才能有效地“开掘舞蹈动作叙事的表现功能”。据说也有个别曲解者,把许仙涂抹成朝思白娘子、暮贪小青的人物,认为这是男人的“天性”;但其实,对蘩漪始乱终弃的周萍,也不能用“天性”来解释他对四凤的移情别恋。至于更有甚者说法海对白娘子别有用心、说周朴园对蘩漪出于“性无能”的恐惧,那更是让人看到了言说者自己的心疾。可以说,正是由于“敬畏经典”并“尊重典型”,邓一江才使白娘子、许仙的双人舞从根本上区别于蘩漪、周萍的双人舞;也使得白娘子、许仙、小青的三人舞从根本上迥异于蘩漪、周萍和四凤的三人舞。这是舞剧《夕照》作为“这一个”舞剧典型的根本所在——这便是尊重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