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文字”《天书》
把尘埃形塑成人
关于“土”的记忆,不能没有2001年的秋天。
那一天,徐冰听助理说出事了,他冲出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工作室,来到街上,看到一栋世贸大楼在着火,一架飞机像一只小小的苍蝇,撞上了紧挨着它的另一栋。“我眼看着双塔开始一点一点地倾斜,然后巨大的建筑轰然倒下,像是被地球吸进去一样,你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像大片。”这是9月11日。徐冰知道,从这天起,世界变了。
随后的几个月,整个曼哈顿下城被灰白色的粉尘笼罩,9·11事件鲠在世界的喉咙里。有收藏“特别物件”习惯的徐冰在双塔和中国城之间,收集了一袋属于“9·11”的灰尘。“基于原来在中国的经验,加上佛教禅宗文化中对尘土的态度,你会去收集这个东西。”对徐冰而言,艺术终究是要和这个世界的问题对话的。“社会和时代总是在变化的,总有过去时代人没涉及的问题,于是总有新的感触和要说的话。只要关注人类的命运,你就会想要说些什么。”
但经验告诉他,以往的艺术手法流派,没有现成好用的,因为好艺术家要说的是过去人没有说过的。科技的催促,使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艺术有点跟不上了。“严格讲,旧的语言形式对今天来说是无效的,因为没有一个现成的语言可以说我们今天的话。”于是这一袋从曼哈顿下城收集的尘土被他扔在工作室的收纳间,他也没想好到底要怎样“说”。两年后,他再次读到六祖慧能的一句诗,觉得可以“开口”了,他开始构想用这些尘土做一件装置。
2004年,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接受了他的作品——徐冰把这些尘埃吹到展厅当中,24小时,尘埃落定。地面被霜一样的灰白色粉尘覆盖,显示出中国七世纪的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临行前还有一番周折,按航空规定,土壤是不可以带上飞机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大陆的,徐冰把女儿的玩具娃娃翻模,用这些粉尘做了一个雕塑,带到英国后又磨成粉尘,原材料经历了从尘埃形塑成人又回归尘土的过程。“这件作品并非谈‘9·11’事件本身,而是在探讨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才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东西,今天的人类更要认真、平静地重新思考那些已经变得生疏,却是最基本的问题。”
徐冰的书里有一张他在威尔士的工作照:他手捧尘埃,鼓起腮一吹。这个动作成为他和这个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