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
民谣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被统称为民谣或民歌。一般情况下,在当代城市汉语语境中,民谣指的是城市化和西方化的社区音乐形式,而民歌大多被指为某种乡土的、原生的民间音乐形式。在现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史上,民谣一度指流行于校园的校园民谣。总体来说,这类音乐极富校园味道,诗意率真,毫无矫饰,在曲风上朴实明快,充满活力。校园民谣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台湾。80年代后,大陆校园民谣在台湾校园民谣的影响下走向巅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晓松与老狼(王阳)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铺的兄弟》。
在近几年日渐被发掘的民谣多被称为“新民谣”,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新民谣”一般被认为产生于2000年以后,在当时的大陆民谣创作中,歌者们注意到单纯借用西方流行音乐的形式已经不足以吸引新一代的听众,于是他们开始在“回归乡土传统”的思路里做音乐,就是在传统民歌中挖掘城市人能欣赏的素材,运用一把吉他、一架手风琴或一把口琴等简单的乐器,创作出好听的歌曲。这样的新民谣还被广泛地赋予了嫁接乡土和城市文化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有歌者认为,新民谣的兴起得力于互联网的自由传播,源于人们宣泄自己心理诉求的渴望,追求平等朴实的现场交流,不仅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冲击,还带来独特的思考,才是新民谣表演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