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式开发IP样本:福尔摩斯(3)

2015-11-24 09:2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福尔摩斯,一个“众筹”式IP开发样本

系列电影《福尔摩斯冒险史》《巴斯克威尔的猎犬》《福尔摩斯在华盛顿》等 上映时间:1939年至1946年 主演:巴斯尔·拉斯伯恩

电视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 播出时间:2012年秋季至今 主演:约翰尼·李·米勒、刘玉玲

冷思考 当心IP“挤出效应”:别纵容只认品牌不认内容的消费偏见

IP在改编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会经由当地改编者的再次创造和传播,而发生一个本土化的转变。虽然这是IP产业化重要的一环,但也往往引发不小的争议。

改编也要因作品而异,熟知原作的观众非常需要看到一些新的故事和人物,新的故事和人物又能否重新取得观众的喜欢,这其中的分寸是一大考验。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IP如何“接地气”,更是对创作者的一大挑战。

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是比较稳妥明智的选择,因为观众不会容忍创作者做任何破坏、损伤原著风格的事。1939年至1946年,由巴斯尔·拉斯伯恩主演的5部好莱坞版福尔摩斯系列电影——《福尔摩斯冒险史》《巴斯克威尔的猎犬》《福尔摩斯在华盛顿》《福尔摩斯面对死亡》和《福尔摩斯之死亡珍珠》,把故事移植到当时的二战背景中,福尔摩斯一身20世纪40年代的打扮,学会了驾驶汽车,还和纳粹分子斗智斗勇。一些忠实粉丝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改变,认为角色设定太过颠覆——就好像今天若要拍一部现代穿越版“狄仁杰”,很可能遭致非议。不过,这几部电影的本土化“着陆”较好,仍保留了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性格魅力和经典案件的紧张气氛,渐渐得到了认可,而且在二战期间,该系列影片的热映确实为当时深陷战争恐慌的美国人提供了勇气和信心。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足够多改编版本的IP来说,完全照搬原著也容易索然无味,如何推陈出新,也是改编者们绞尽脑汁创意的方向。美剧《基本演绎法》不仅将故事搬到了21世纪的纽约,还转换了华生医生的性别,让其成为福尔摩斯的美女医学助手,这一性别的调换,在同时段多部“福尔摩斯剧”的竞争中,在观众口碑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类似的改编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美国电影《福尔摩斯与华生小姐》中也出现过,把自己低温冷冻了一百多年的福尔摩斯被华生的曾孙女解冻复活,对新奇的设施惊诧不已,也因为第一次坐飞机而紧张得要命。在这出穿越剧中,英国与美国文化、近代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这种本土化改编,往往有较强的时效性、地域性,即只适用于当时、当地的文化接受习惯,却难以在该时间、地域范围之外得到观众的认同。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前苏联版《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系列电影,一改大部分版本中福尔摩斯冷傲、别扭的性格特征,演绎了一个两鬓斑白、温和谦让、在被华生误会时还要道歉安抚的成熟智者,而华生则完全是个鲁莽、无脑的年轻人。反派角色莫里亚蒂外型像个巫师,妆容古怪、驼背、动作神经质,他的帮手竟是个狼人。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样的角色设置与前苏联的文化认同和典型化人物塑造方式有关,但在今天的俄罗斯观众看来,却也是一种过时、生硬的演绎。

与此同时,业界同样需要警惕的是IP“挤出效应”。所谓IP挤出效应,说的是只认IP不认内容的一种文化消费偏见。如今动辄三四部续集的影视系列“马拉松”大多后继乏力,在票房吸引力上拼不过优秀的原创新片,这给一心啃住IP不放的主创们提了醒: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了。许多优秀的内容,完全可以凭借内容拥有更好的市场,并不需要戴上IP的“帽子”,生搬硬套弄一个标签,傍一个名声。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钱好 曹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