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糖炒栗子曾与烤白薯、糖葫芦一起被视为冬日里最具风味的三种时令小吃,“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这是清代描写北京风情的诗句。如今,京城大街小巷排着长队买白薯的场景早已绝迹,可是冒着寒风、排着长队等着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出锅的场景仍不鲜见。那么,北京是何时开始种植栗子的?“良乡板栗”产自良乡吗?北京人又是什么时候吃上糖炒栗子的呢?
北京种植板栗已有两千多年
据《北京果树志》载:我国栽培板栗的历史悠久,北京地区是板栗的老产区。《史记》中说:“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当时北京为燕国属地,2000多年前已种植板栗了。三国时期的陆机在《毛诗草木鱼虫疏》中亦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渔阳即今天的密云县西南,范阳即现在北京大兴西南、房山南部及河北涿县(今涿州市)、易县一带。唐代燕山板栗曾作为向皇室进贡的重要果品,奉至长安城(今西安市)。
《辽史》载:辽代皇家在南京(今北京)西南置栗园司,遣宦官(太监)专司栗子种植之差。有学者考证,历史上辽代的栗园位于今天房山区栗园街道一带(即燕化公司东风果园内),而今普艺寺遗址附近尚有十余棵高大的古栗树,据传距今已有近千年。
明代曾将燕山板栗作为皇陵(十三陵)的主要祭品,并在皇陵附近的州县设立十几处栗园、榛厂,专门负责提供板栗、核桃、榛子等祭品的生产和交纳事宜,其中在昌平、怀柔、密云辟有多处栗园。清代史籍中对燕山栗子也有记述,《日下旧闻考》载:“良乡,燕山属邑,驿中……易州栗,甚小而甘。”并有“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的诗句。
说起栗子,以“良乡板栗”最为著名,其实历史上良乡并不产栗子。良乡自古以来为北京城西南部重镇,也是华北地区商贸重镇,房山及周边燕山一带所产板栗多在此交易,由此使良乡成为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甚至连密云、怀柔等地产的栗子有时也经良乡中转到南方各省。因发往各地板栗包装袋上均写有“良乡板栗”字样,由此便有了“良乡板栗”之称,也就使人误以为“良乡板栗”产自良乡。
燕山板栗历来有“木本粮食”之称,也素有“铁杆庄稼”的美誉,其品质上乘,个儿大,皮儿薄,肉儿厚,味道甘美、香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曾是清朝的贡品之一。
辽金时期北京已有糖炒栗子
《华夏美食趣话》称:据考,炒栗子始于宋代,此前多为蒸煮后食用。每至秋末初冬,炒栗子便出现在东京(今开封)街头,阵阵栗香无不吸引路人。辽初栗子的炒制技法传入南京(今北京),不久遍及市肆。《契丹史研究》记载:辽代翰林萧韩家奴于统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出任掌管南京(今北京)栗园的官员,他向辽兴宗介绍炒栗子的学问时说:“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另据《契丹文化》载:“初冬之际,南京(今北京)城凡甘(干)鲜果店均于肆门前设一灶,炒栗招客。出锅新栗热气炙手,趁热剥食,内外皮皆落。如待冷剥之,则内皮附肉难于脱落,而质已变硬,食之松软之感。”这说明辽中期契丹人吃炒栗子已很普遍了。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述过一段关于炒栗子的故事:“故都(北宋汴京,今开封)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1145年前后),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此指金国),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陈、钱是南宋的使者,出使金国,在燕山地区有两个自称是汴京李和儿子的人,向他们奉献了炒栗子各十包,然后挥泪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栗高手李和在外族入侵时家破业败,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绝技流落燕山。用献给故国使者栗子,表达自己对故国的眷恋,这也说明至少在南宋初期,炒栗子的技艺已从汴梁传入燕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