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茶馆的 “川味儿”与“京味儿”

2016-02-22 14:36 成都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南北茶馆 “川味儿”与“京味儿”

茶馆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小镇或游览胜地星罗棋布,由于地域差别自然形成了南方茶馆与北方茶馆的不同风格,比如江南水乡的茶馆,多半是临水依岸的水榭式楼房,古朴雅致,小巧玲珑,特别是在夏天,河风吹来阵阵凉意,令人心旷神怡;而北方的老式茶馆,则是方桌长凳,简单朴素,隆冬时节,挂上一个厚厚的棉门帘,屋子里便暖意融融。如果要选择两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馆来做一下比较的话,那么四川的“川味儿”茶馆与北京的“京味儿”茶馆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更有意思的是,北京老茶客和成都老茶客最喜欢喝同一款风味的茶,那就是老成都人最爱的花茶,老北京称为香片。

从老舍《茶馆》想到“京味儿”

说到北京的茶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老舍先生那部著名的话剧——《茶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当然不能仅仅解释为老舍先生的神来之笔,很重要的一点是老舍先生抓住了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老舍的《茶馆》反映了地道的“京味儿”老茶馆的风貌和清末民初北京的风土人情,真是“欲知京华事,还需知情人”。相信凡看过这出名剧的人,无不为其浓郁的“京味儿”所陶醉,令人终生难忘。

北京旧时代的茶馆,大致可以分作三大类:一是纯粹的北京老式大茶馆;二是由南方传来的茶社、茶楼;三是小茶馆,俗称“野茶馆”。

纯粹的北京老式茶馆很早就已时兴。远在清代前期,在茶馆品茗闲坐者,以八旗人为最多,甚至做官做到三四品的,也照常“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坐,作茗憩”。直到清代末年,仍然以旗人为主。乾隆时得砺亭《京都竹枝词》云:

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芳尘。

闲来三五茶坊座,半是曾登仕版人。

这首诗的后面有注:“内城旗员,于差使完后,便易便服,约朋友,茶馆闲谈,此风由来久矣。”北京茶馆卖茶不同于江南的地方是:水钱归水钱,茶钱归茶钱,两样是分开来算的。有的茶馆干脆只供应白开水,听凭茶客按自己的爱好自带茶叶,“提壶而往,出钱买水而已”。有的也在柜台上出售小包茶叶,这种茶叶每包约老秤二钱,分成几等,价钱不一样,但全部是“香片”,不像江南茶馆,有红茶、绿茶等不同品种。茶馆用的茶壶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铜搬壶”,大肚子,细长壶嘴,样子十分漂亮,固定在火上用,沏茶时从柄上一搬,后面翘起,开水即从壶嘴喷出。茶馆桌椅都是老式的,大八仙桌,大长板凳。茶馆所用的字号,据《燕市积弊》记载,较为著名的有“天汇”“裕顺”“高明远”“广泰”等等,都是一些商业性的老式名称。有些沿用至今的招牌,上面的烫金字样还依稀可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个久远的年代。

北京真正的老式大茶馆,自辛亥革命之后,旗人的经济力量衰退,坐茶馆的人也日渐减少,因而老式大茶馆的生意也日渐清淡,逐渐剩下的都是一些小茶馆,也就是前面说到的“野茶馆”。这些通俗的小茶馆基本上还都保存了北京老式茶馆的风格,小的不到十张桌子,大的不过二十副座位,字号名称都是什么“四海轩”“三义轩”等等。这种茶馆的茶客不少都是劳动人民,有专作打小鼓和小贩生意的,他们每天都固定在某家茶馆休息、接谈,叫“口上”;有专作瓦木匠生意和供赶大车的车把式,这些人都利用茶馆,一边休息,一边聚集,通消息,谈生意,找活干等等。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谈笑风生,甚至争执得面红耳赤,他们在这里得到了放松,找到了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茶馆的老板无论生客熟客,都是一样的周到热情,一边让座,一边招呼:“来壶‘高的’!”那边就有人提着大铜开水壶应声道:“来啦,您哪!”这就是当年真正北京老式茶馆招呼茶客的口吻,是茶馆中标准的京味儿!

“川味儿”茶馆多了几分闲情逸致

“川味儿”茶馆颇为人称道。成都的茶馆,就如四川是“天府之国”一样闻名全国。有人说: “要真正认识巴黎,最好的地方是她的酒吧间。”也有人这样说:“要真正认识成都,最好的地方是她的茶馆。”因为张艺谋的一句精彩的广告词: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或许成都的茶馆就是人们最喜欢流连的地方。

史料记载,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就“闻南方有蜀妇,作茶粥卖”。据《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末年,成都有茶馆“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茶馆598家,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难怪旧时蓉城号称“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话虽不雅,却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提起成都的茶馆,就会使人想起竹靠椅、小方桌、盖碗茶。仔细想起来,这些茶馆用品是非常考究的。这种用竹子作成的带扶手的椅子,颇具农家风味,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种椅子的高矮,坐垫的软硬,靠背、扶手的角度和宽窄,无不是经过多年实践使用而最后定型的,坐起来舒适自然,不易疲倦。茶桌也恰到好处,高膝二三寸许,伸手端茶搁碗甚是方便自如。说起成都茶馆的“盖碗儿”那更是赫赫有名,据说这也是唐代那个发明茶盏托的成都女孩一一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这套由茶盖、茶碗、茶托组成的三件头茶具,可以说把喝茶的艺术推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既科学也卫生,饮茶者又可自得其乐,趣味多多。

成都茶馆的命名,不像“京味儿”茶馆的名称那么富有商业气息,而多了几分闲情逸致,多称“可园”“随园”“晓园”“悦来园”,或称“妙高楼”“吟啸楼”“枕江楼”“绿荫阁”“各说阁”等等。不管园、楼、亭、阁或者社,一般都是或横展、或纵深的通间大堂口,显得大方,总有一派笑迎八方客的宜人氛围。茶客还未进门,茶倌就已先声夺人,笑容可掬地迎着你,又是拉椅子,只是抹桌子,又是打招呼:“几位?坐哇!”然后茶碗放好,茶水掺上,若是夏天,一张滚烫、喷香的毛巾一递过来,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就说成都人民公园茶厅吧,原为少城公园茶厅,有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仍保持着浓重的传统特色。这个茶厅坐落在人工湖畔,建筑古朴、绿树成荫,青藤蔽日,800张竹椅,90张茶桌,就设在这青藤下,绿树间,古屋里。平时这里就茶客不断,如遇节假日,更是茶座爆满,人声鼎沸。有趣的是,在今天咖啡厅、酒吧间充斥的时代,茶馆也并未因此受冷落而萧条下去,这大概是这里既价廉物美又符合人们的传统心理,且能优哉游哉地消遣的缘故吧。

成都茶馆总是以卖茉莉花茶为主,不管文人雅士怎样引经据典,外地人如何品评,说花茶“无古意”“俗气”等等,但成都人对花茶的喜爱始终不衰,似乎非得茶中见花,闻到了茉莉花香,心中才觉泰然。但成都茶馆老板也不乏生意经,他们又注意到了成都乃一省之会,常有外地人南来北往,因此除花茶之外,也备有其他各路茶供应,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成都茶馆堂上也卖白开水,这还有几个雅称:一曰“银汤”,一曰“玻璃”,一曰“空碗”;前二者是为妇女、小孩之类喝不来茶,或者穷得喝不起茶的人预备的,“空碗”则是为自带茶叶的茶客预备的。

说到老茶馆上茶掺水,那才是真正精到的功夫。有部电视片叫《中国一绝》,拍到成都,就专门把“提壶掺水”当作一绝拍了下来,这是编导的慧眼独具。一把铜壶装满水有十来斤重,一天到晚提在手上满堂穿花,而且“嘴说话,手打卦”,茶客一入店,茶倌左手拿七八套茶碗,右手提壶快步迎去,“当”“当”“当”先把茶船——撒在桌上,继而将茶盖搁在茶船旁,然后又把装好茶叶的碗放进船里。这时右手中的壶把同手腕同时转动,壶嘴由后转向前,大拇指将壶把夹在虎口上,其余四指一压壶把,再一松,壶嘴一落一起,开水就稳、快、准地冲满茶碗,不见桌上、地下洒一滴,这就是所谓“掺水不滴,水满不溢”。遇到老茶倌一时心情舒畅,偶尔亮点手风,那就像看精彩表演一样,可以大饱眼福:只见老茶倌扬臂运腕,把壶提到齐肩高,老远作一个“雪花盖顶”,鲜开水从壶嘴喷出,像一条优美的弧线。

据1949年的统计数据,成都市的598家茶馆中,大型茶馆60家,每家卖茶3000碗,中型茶馆370家,每家卖茶200碗,小型茶馆164家,每家卖茶80碗,这样算起来真是一个惊人数字,一天120140碗茶的消费量,显示了当时成都人吃茶人数之庞大,茶业之兴隆,可以想见“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的盛况。随着时代的变化,茶馆跨越历史的长河,带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文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