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碗茶“老二分”的茉莉清香您还记得吗?(3)

2017-03-06 08:5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贷款盖起老舍茶馆茶汁浇灌传统曲艺

随着茶摊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待业青年加入进来,并且大碗茶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港台歌星陈思思、邓丽君的明星照,到国营企业积压的手电筒、毛巾、围巾。如果不是支起的茶棚还让人意识到茶水才是主业,大概茶摊会被游客们认作百货商店了。

wwzjy20170208039

曹禺赠尹盛喜书。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随着改革开放,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开始风靡,人们开始去咖啡厅、卡拉OK厅赶时髦,传统的戏曲曲艺受到冲击,当时很多演员赋闲在家,没有舞台,甚至一些“泰斗级”的老艺人也是没有演出的机会。据说,相声名家马三立当时就在天津的自行车厂看自行车。

尹盛喜是地道的北京人,非常热爱传统文化的表演,胡琴扬琴二胡都会拉,写书法又爱唱戏,年轻时还曾组过小型乐队。面对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尹盛喜决定建立一个老舍茶馆,把传统曲艺搬上茶馆的舞台。

wwzjy20170208034

老舍茶馆。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1988年,老舍茶馆在“大碗茶青年茶社”原址重新开张。尹盛喜提出“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经营宗旨,虽满腔热忱要把传统文化融到茶馆舞台传承发扬,但是贷款加上盖楼的投入以及经营方式的转变,茶馆第一年大赔,第二年也赔,到了第三年才初步见利。

不过,老舍茶馆的茶汁浇灌了传统曲艺,相声名家马三立、侯宝林、姜昆、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增、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京剧艺术家梅葆玖、洪雪飞、谭孝曾、北京曲剧艺术家魏喜魁、单弦艺术家马增蕙等先后来到老舍茶馆登台献艺。

尹盛喜还注重挖掘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样式,如双簧和含灯大鼓。表演含灯大鼓时,演员口含灯架演唱,虽然灯架上立数支燃烧的蜡烛,但演员吐字清晰,一曲完毕蜡烛不倒灯不灭,是在老舍茶馆恢复上演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含灯大鼓今天也在老舍茶馆上演着。

2015年,老舍茶馆还联合北京歌剧舞剧院打造“曲艺大观苑”,弥补了多年来北京专业鼓曲没有固定演出场地、“打游击”的尴尬。曹云金的听云轩也在每周五至周日下午登台“说学逗唱”,举办“听云轩相声大会”。如今,游客仍可以根据节目时间安排在老舍茶馆欣赏到皮影戏、快板书、北京琴书、单弦、相声、双簧、转碟、口技、杂技、宫廷乐舞、长嘴壶技艺、巧耍花坛、川剧变脸、京剧、昆曲等传统演出。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张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