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干部身份扔了铁饭碗 下海解决知青就业
1979年初,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陆续返城,使当年全国待业人口达到了两千多万人。街道干部尹盛喜接到任务——要解决20多名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尹智君曾回忆说,“我觉得(他)也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他就想他小的时候靠卖大碗茶养活自己的孩子,而且我们家住在前门大街附近,他发现到夏天的时候,外地人来北京去天安门广场,会拿浇花的皮管子来去解渴,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如果要是在这儿能卖特别便宜的茶水,那肯定会有市场,而且比那个干净卫生,他就决定能不能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带领知青创业。”
尹盛喜在大碗茶摊。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翻拍
于是,尹盛喜贷款1000元,七拼八凑置办了1个炉灶、6把水壶、100个粗瓷蓝边大碗、10口大缸,还有用木板架起的几张条桌和板凳。尹盛喜组织20多名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在前门箭楼西侧支起茶摊,取名“青年茶社”。而尹盛喜的对游客需求的判断也是切中要害,茶社第一天就赚了60多块钱,当时国企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30至40块钱。
不过尹盛喜下海经营茶摊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尹盛喜放弃在街道当干部的工作经营茶摊生意,还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吆喝卖茶,女儿尹智君只感到抹不开面子,每次都绕道避开茶摊。由于父亲放弃街道工作,身份从干部变为群众,在学校里填父亲的身份信息时,尹智君更是用手捂上不让同学看。而尹盛喜也是常常忙碌得不着家。
老舍茶馆内“青年茶社”面塑模型。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青年茶社的生意如火如荼。1979年末,茶社净赚11万元。经过半年多的艰难争取和申请之后,尹盛喜终于办下来一张临时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