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庙会”的出现
最初的庙会以进香敬神,举办宗教活动为主。比如喇嘛庙举行的“喇嘛打鬼”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持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寺庙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的雍和宫。还有城隍庙的“城隍出巡”等宗教活动。
由于香客多,机灵的商贩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始在寺庙内摆出货摊、食摊,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集市,也称为“庙市”。南方称之为“趁墟”,北方称之为“赶集”或“赶会”,老北京还有种叫法是“赶庙会”,简称“赶庙”。根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
“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获知,早在明朝,赶庙会的人中,游玩观光占六成,购物占三成,烧香仅为一成。
虽然老北京的庙会繁多,但内容是大同小异。货物种类齐全,锅碗瓢盆,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这是因为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后,会带着全部家当赶往下一个庙会,就好像“打游击战”。所以经常逛庙会的人都知道,走到哪里都是这些熟面孔。
除了售卖吃穿用度,各别庙会还会出售奇珍异宝、古玩图书等。清朝厂甸附近有个土地庙,这里书肆极多,当时家住宣武城南的文人经常来此搜觅图书,民国时也不乏名人大家来此“淘书”。
庙会不仅北京人逛,外国人也逛,明朝有文字记载:“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估计是西域商人或者是西方传教士。
庙会的红火不单单与岁节有关,也与场地、交通紧密相连。根据《北京庙会史料通考》记载:
“旧京庙会之说,乃每月定期借大寺院之广场陈售百货,以便城郊居民。乡民于是日挟所制来此求售,便购所需以归。城中妇女亦可不必远出而得其所需。”
清朝著名的东城隆福寺和西城护国寺,称为东西两庙。这两处庙会因地址适中,交通便利,发展很快,其繁荣程度有《京都竹枝词》为证:“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但护国寺庙会的繁盛场面则稍逊于隆福寺庙会,《日下旧闻考》中称隆福寺庙会为庙市之冠。两庙之别就差在场地大小上,根据《北平庙会调查》数据显示:隆福寺与护国寺的庙宇面积都是3.3万平方米,寺内市场面积也都是7800平方米,但寺外市场面积就差很多,隆福寺为5800平方米,护国寺仅为1600平方米。
当年隆福寺庙会的规模,《燕京岁时记》有所记载:
“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
上头说到的“淘书圣地”,厂甸附近的土地庙,这里的庙会是民国时期最大的,富有“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的盛名。也是因为得益于市场面积大,根据《北平庙会调查》数据显示:庙宇面积6100平方米,寺内市场面积2600平方米,但其寺外的市场面积极大,有1.9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