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语堂,就不得不提到这部传世佳作《京华烟云》。1938年的春天,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部小说。林语堂在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了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在美国发行的《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这是因为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林语堂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
林语堂《京华烟云》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也是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