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6岁时,他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此后就读于厦门教会学校和厦门寻源书院。长期就读教会学校,成就了林语堂深厚的英语功底。他的英语水平与汉语平分秋色,在理性认知和系统把握上甚至超过汉语。在17岁的时候,他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那里更加系统地学习了西洋文明和文化。
青年林语堂
和别人不同,林语堂的翻译"不但须注意其说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通过巧妙转化和灵活变通,转化了汉典内容与英语形式之间的小矛盾。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在译《道德经》的时候,他用行文流水般的自由诗体传达了汉典简洁灵性的文风。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中国典籍经他译笔一转,便稀释化成了自然浅白的文字,赋古典文化以现代表达,这种语言形式在西方大受欢迎。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首长达52周,是1938年全美最畅销图书,译成十几国文字,并掀起了"林语堂热",该书重印40余次,成为欧美人的枕边书。以致于《纽约时报》载文说:"读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另一份译作《孔子的智慧》在1938年出版后也畅销不衰。而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更是让他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