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
人民日报评论部发文“要承认观众的打星评级权利”
正当人们对《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一文进行热议的时候,《中国电影报》发表的原文《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作者郝杰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写文章目的不是要“手撕”豆瓣和“猫眼”而是希望这两个指导观众的观影平台,都有责任去尽力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呼吁共同创造公平公正和客观理性的评价体系。
而昨天,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了署名张凡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该文与前文的观点大相径庭。而就有读者提到的所谓论调问题,发布者在文章后面的评论里回复称“以此为准”。
该文提到“无数人有弹有赞,给一星也给五星,就形成了电影评价的‘大数据’。偏激的、赌气的、找茬的人,肯定都会有,但样本量足够大,也能照见整体性的观感、多数人的态度了。”
“‘洗澡水脏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这应该是共识。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作品真的会被‘一星’毁掉吗?电影生态真会被‘差评’影响吗?却也是未必。”
“有人说,看电影就像吃饭一样,好不好吃一尝便知……而换个角度看,多少靠‘小鲜肉’、靠‘五毛钱特效’、靠‘炒作绯闻’博眼球的电影,即便买了一万个‘五星好评’,最终也不过是沦为笑柄。与其跟网友较劲,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或者水平。”
“电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长’——增不增长,增长多少,都应该是市场决定的。”
“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
“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文化旁白
普及电影大众教育 帮助电影观众“自救”
今天的中国电影,尤其是院线电影似乎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之中,这边部分电影企业花重金雇人说好,甭管叫宣传还是炒作;那边部分影评人就玩命说差,甭管是恶意还是善意;这边猴精猴精的,那边贼奸贼奸的,最后倒霉的就是观众:完全懵圈!
信电影企业的吧,一去电影院——吐了;信影评人的吧,不去电影院——悔了,末了,只能琢磨,到底这电影的好坏有没有准谱呢?
其实,电影无论作为艺术作品,还是市场商品,衡量其质量的好坏,它肯定是有标准的。
这个标准,一方面来自电影本体:这门艺术所应该有的规律、原理、原则;另一方面来自大的艺术审美,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取向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年,中国电影要么注重的是用影片挣钱;要么注重的是用影片拿奖,只考虑从上而下,从内到外的电影行业发展,即以电影商品来圈观众;却忽略了从下而上,从外到内的观众培育,即以电影审美能力为目的的培养观众。简单地说,即中国电影的普及性教育与中国电影的市场发展是不成比例的。
中国电影教育更多的是学校教育,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以外,还有许多非艺术类高校也都开设电影专业或者电影课程,但是这些高校很少走向社会,去开设一些以普及电影常识,提高审美能力为目的社会课程;而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例如艺术馆、博物馆,甚至酒吧咖啡馆,会经常搞一些电影艺术鉴赏课程或者活动,但是囿于规模和影响力,参与者的范围并不大,至少那些被电影企业和影评人所糊弄的观众是很少参与这样的活动的。
坦率地说,我们今天无法说清到底是中国相当一部分电影质量差,还是一部分影评人嘴毒心恶,但肯定的是,它们都缺少了观众和读者的监督,不是观众和读者不想监督,而是在庞大的资本力量和舆论机器面前,他们没有能力去监督。
骗子太多,抓不完,打不净,怎么办?只有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骗意识才成——对待中国电影和影评,其实也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