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成功举办,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齐聚一堂,为北京文学出谋划策。
高峰的出现需要土壤
王海平(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呼唤高峰涉及一些问题,值得去深入探究和思索。借此机会说一点个人感受及理解。
首先,是对文学高峰形成的规律、成因的认识。高峰的出现需要土壤,需要优秀的文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新文化运动以来,北京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中心,跟当时从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聚集在一起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北京继续高举文学的旗帜,为呼唤高峰发出更理性、更有效、更强的声音,把全国优秀的创作人才、思想新锐都吸引凝聚过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思想表达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就是在为高峰的产生培育土壤,这是我们建十月文学院、搞十月文学月活动的宗旨。北京的作家群体要自觉认识到这点,为更多高峰、高峰群的出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什么是北京文学。我理解,所谓北京文学,从文学史上的定义来看,就是聚集在北京,以此为平台,以此为发表作品的窗口。所谓北京文学的现象,就是在全媒体时代里,在北京这个地域,以北京作家群体的形象出现,不断扩大、变化、吸收新鲜血液,形成自己的声音、形象和价值追求。当然还得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声音。如果当下和后人,国内和国际,对于北京文学的评价是一个群落,有作品,有追求,有相互关联,这就很了不起了。
第三,文学原创能力。北京一直致力于文化中心建设,其中也包括对文化中心一些重要的思考和理解。比如影视剧创作,北京聚集度很高,但文学蓝本不够,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源于IP改编,这反映出文学原创枯竭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的基础不牢。现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有文学感悟、文学境界和长期追求的却不多,更多是受到市场和商业影响。比如现在写电视剧、电影剧本,IP火了,收益动不动就是千万级。而小说版税,有几十万就已经很高了。虽然这种现象是一个时期的特点,但确实影响到了文学创作。文学和文化是一个大周期,市场是一个小周期,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和打算,让小周期左右了大周期,未来文学这条大河就会枯竭,支流也就会枯竭。文学是整个文艺的基础,是高峰的基础,没有原创根基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就讲这些,请各位专家、老师对北京文学的发展提出更多更好,包括一些尖锐的批评和意见,将有益于北京产生高峰,让这个城市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让文学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记忆、灵魂和人民的品位。
北京文学的繁荣最重要是“开放”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这个题目很有意思。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现在的文艺是有高原,缺高峰,但是总书记也没说没有高峰,高峰还是有的,但就是不多。我想就这不多的高峰中,恐怕有那么一两座、两三座还就是在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理解是说要让我们北京文学的高峰更多一些,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能迎来一个高峰的时代。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甚至还有点困惑,就是“北京文学”这个概念指的是什么?我觉得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可能首要的一条,至关重要的一条,是它的开放,是它的面向全中国、面向全世界,我觉得要有这样的心态。
我们老讲北京是文化中心,但这个文化中心说老实话,不是仅仅是因为我们是首都,政治中心,就必然是文化中心。历史上在北京建都,如果说统一国家的首都,从元代算起800多年了,真要讲北京作为首都,同时又是全国文化的中心,恐怕元明清都不敢这么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之一,但它还不能说就是中心。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北京要真正成为文化中心,除了开放与包容,它不仅仅要面向中国、面向世界,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北京真的成为文化中心,我个人觉得是从现代开始,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正是在一百年前那个时候,我们的一批前辈,我们的先贤们,在这里开启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真正是叫做领风气之先,像总书记讲的,真正成为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这叫文化中心。
北京文学要繁荣发展,要作为文化中心,要有一个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态度。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好像一谈及北京,或者“北京”一加上“文学”,第一本能就想到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古典传统,我们的胡同,我们的京味,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贝,都很重要。但我觉得北京的力量恰恰就在于它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实现了传统的现代化转化的地方,推动了传统的现代化转化的地方。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依然是北京文学今后继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总而言之,作为北京人,作为一个自觉地觉得自己是北京文学的一员的写作者,我个人非常愿意随时为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出一点力,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在精彩纷呈的时代 保持激情和责任
叶广芩(著名作家)
我认为京味小说不单是用北京话,说北京的事,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我们在最艰难的时期,还有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北京生活的老百姓,对于各种生存境遇,他们鲜活的生命激情,以及性情中的大度、纯朴、幽默、调侃,这些都是北京的特色。
在我的感觉里,尤其是现在的北京,它是立体的,北京的文学更应该是立体的。90年代以来,我写了一些京味小说,我想这些作品对我至少有三个因素存在,第一个是民族的,第二个是时代的,第三个是环境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两个以上的面。比如说民族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父亲是满族母亲是汉族,父亲是大宅门里边很显赫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专家学者;我母亲是朝阳门外的一个穷丫头, 32岁才出阁。第二个因素就是时代的因素,作为我,是与共和国这个时代同龄的,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巨大的变化、变迁,和我们思想上的不断改变,同时还耳濡目染了家庭遗留下来的民国的遗风遗俗,等等,这些都是创作的资源。第三个因素是环境因素,我的经历既有北京的,也有陕西的,这些元素塑造了我的文化心灵和双面性格,再看北京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太阳宫》,是纪念老北京的郊区西坝河,我每天都路过太阳宫,在看太阳宫地铁车站的时候,想象的是儿时的太阳宫,那时候是一片荒郊野地,满地跑着黄鼠狼和兔子,是北京人的老菜乡;但是你看现在的太阳宫,确实是变化非常大,老的太阳宫真是有宫殿,那个宫殿是三间小房子,是村里的老百姓盖的,乾隆走到这里的时候,正好太阳升起来,乾隆感念这个大太阳照耀这片田野,写了一首诗,说这是太阳的宫殿,这里就是太阳宫了。每天从地铁里进进出出的人们,你们有谁又想起了太阳宫的前世今生,有谁想过曾经在你脚下存在过的小庙?
这是作为北京地域记忆的不二法门,作为文化的了解,我们北京的市民不能缺失,否则我们的情感会变得粗糙和苍白。尤其是今天的北京,一切向着标准化、统一化发展。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和过去我所看到的太阳宫的老菜乡,实际上它是一脉相承的,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但是从根儿上来说,它是无缝无隙地连接起来的,细细地想起来让人吃惊。
我们周围的诱惑太多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寻找、艰难地寻找,在这个精彩纷呈的时代里,保持我们的激情和责任。太阳宫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在这座城市里蕴藏的无处不在的北京人的气质,无处不在的大气底蕴,依然在我们周围荡漾,苦难中的爱和温暖,贫穷中的尊重和敬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坚韧和达观。我们北京的作家得天独厚,珍惜吧,同行们!
非现实的题材也能有北京味道
唐家三少(网络文学作家)
我可能和各位老师不太一样,因为我是写网络小说出身的,网络文学有自己的一些特性,但是我一直都说网络文学其实就是通俗小说这个门类下面的。我们北京作协成立网络创作委员会应该是全国最早的之一,甚至有可能就是最早的。
北京作协网络作家大概有几十位,基本上都是在网络文学里面写得比较好的。我本身是写玄幻小说,写网络文学,涉及现实题材相对比较少。但是所有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哪怕写这种非现实题材,玄幻也好,科幻也好,更多的要求也是合理性,有人就说在我的书里能看到北京的味道。今年我终于写了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其实是我自己和我爱人的一些爱情故事,以及我自己写作中的一些故事,叫《为了你我愿意爱这个世界》,这部作品今年年底会拍成电视剧,我们跟制作公司谈整体的剧本改编的方向,希望能把这部剧做成有北京年代感的电视剧。
我们80后正好是从乡土文学走向城市文学的一代人,小时候看的所有的作品、电视剧,都是乡土文学出来的。我这36年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发展最快的30多年,在整个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的商业也好,还是我们的文学也好,都有一个极大的变化。
我小时候也是在胡同里长大的,从胡同到现在的钢铁森林,我们都经历过,有小时候那种怀旧的情绪,但是对现代的这些事物接受得更多一些,所以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我们这个电视剧大概是一个十年的跨度,就是从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大概十几年。我们在体现这个年代感的时候,会买大量当年的一些音乐版权。我希望以后也能多写一些现实题材的东西,我们现在也有公司,内容孵化、IP运营这些我们都做,我们希望能够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IP,IP是被读者证明过,有广泛群众阅读基础的小说。争取早日把我们自己的中国作家写的故事,通过影视化传播到国外,做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IP,做中国的文化输出。
用高文化的语言征服读者
胡平(著名文学评论家)
今天这个题目特别好,从高原走向高峰,北京文学过去也是有高峰的,从老舍一直到新时期,尤其是新时期的初期、中期,都是促成了北京文学高峰的状态。当然了,现在是在走向高峰,有高原,缺高峰,高峰作品不多。
如果把文学划分到地区,这个地区一定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的支撑,就像中国文学也少不了中华文化的支撑一样,北京文学的支撑显然也少不了北京的文化,这个是全球化替代不了的。
我今天主要想谈谈语言问题,在文学上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个直接的呈现,在老舍的小说里,北京话的功劳占了多少呢?我想至少占了四分之一。可是今天不一样,今天谁还用老舍的语言写?老舍的语言要来写今天的北京,恐怕就会是一个笑话了,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现在北京的中心生活和主流社会用的都是普通话,全国的语言都在北京汇集,最后就标准化了,标准化为普通话。当然,北京的语言不会剔除得那么干净,因为北京人还在大量地存在,他们的语言和各地语言的交融中,很多有特色的东西都是保留下来的。
北京这个地方是很特殊的。20年前我在青岛遇见王朔,王朔跟我聊天的时候就很担心语言问题。他说我的语言再写两三年就不行了,他的北京语言和老舍已经有区别了,但在那个时候,王朔的语言再继续写下去都不行了。北京发展得非常快,语言的形态发展也非常快,所以北京的特色如何保持,这是需要研究和突破的,相当一部分都只能在普通话的基础上突破。
老舍的语言那么生动,有几个是老舍自己发明的呢?不是,是北京人发明的,是北京人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出来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北京文学如果失去了北京语言的支持,当然就差很多。所以我希望北京的文学在语言中最好不要断档,能够继续把京味发挥下去,最好能把北京语言的精华保持下去,仍然能够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继续用我们老北京话来写小说,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我觉得也应该开辟新路,就是说文学的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其中一个倾向就是向高文化的语言发展,向高度发展。北京新的优势就是整体文化水平高于全国,这也对北京的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北京的语言就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老舍风格上,还要在一种新的文化水平上发展自己的语言。什么叫高文化的语言呢?就是要用你的文化高度去征服读者。北京现在处在一个语言的创新和大爆炸的时代,北京的作家需要更密切地贴近生活,敏感地从生活中发现新的因素来充实我们的语言。并且我觉得今天的作家还应该创造新的高文化的语言,要看到整个社会文化力量都起来了,作家不要成为低谷。这种新的语言的挑战、文化的挑战也是很强烈的,作家应该有本事创造出一些流行的语言,当然首先是文学的语言,我觉得那才表明我们今天的作家又跟上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不是只写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