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9月1日讯(记者 纪敬)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贵州省代表团带来侗族音乐剧《嘎老》和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两台剧目参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嘎老》剧组表演侗族原生态情歌对唱、侗族现代情歌对唱。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只做侗族精品的搬运工”
侗族大歌在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嘎老”是侗语,意为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主要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和广西毗邻的部分村寨。千百年来,由于没有文字,“嘎老”作为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叙述民族历史,传播科学知识,讴歌男女爱情,培育淳风良俗。
《嘎老》一剧通过五幕讲述了正为找不到创作灵感而烦恼的苏云,被同学春晓无意间唱出的侗歌吸引,便跟随春晓回家乡学习、采风。到了侗寨,苏云邂逅了“嘎老”,徜徉在“琵琶歌”、“牛腿琴歌”的海洋中,诠释出侗族“人爱歌,歌育人”。《嘎老》制作人王德文说:“我们只做侗族精品的搬运工,把最真实的侗族大歌呈现出来。”
9月3日、4日,《嘎老》将在民族剧院上演。
《巫卡调恰》剧组表演苗族搬板凳舞。 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巫卡调恰》的演员清唱苗歌。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起点已经超越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
《巫卡调恰》,意为外婆的歌谣,创作根植于当地苗族文化,讲述苗族数千年的迁徙足迹。全剧分为“古歌”、“不息”、“呼唤”、“幸福”、“兴旺”和“尾声:外婆的歌谣”六幕。剧情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展开,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的碰撞、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有机结合,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展开一幅幅生动浓烈的高原民族文化画卷。
“我是带着深深的乡愁来创作这部苗族舞蹈诗的。”《巫卡调恰》的总导演龙阿朵也出身苗家,她和制作人高云创作团队进行了半年的采风,行走于崎岖的山路,走村入户体验民风,奔波于偏僻角落的市场寻找失落的文化元素,针对每个学员的实际,精心安排训练方法。
“挑选演员非常不容易。”阿朵感慨,剧中的舞蹈演员均来自黔东南黄平地区,入选的20位演员,分别是县城服装店售货员、餐饮店服务员、外出打工者、以及孩子的妈妈。阿朵要求舞蹈演员是返朴、本真的表演。“这部剧的起点已经不是杨丽萍那种原生态舞蹈,而要做到传统与现代、民族和时尚的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阿朵说。
《巫卡调恰-外婆的歌谣》将于9月9日、10日登台国家话剧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