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如何讲述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敦煌故事?8月24日晚,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舞蹈诗《缘起敦煌》用虚化故事情节、还原敦煌经典印象的手法,以现代美学态度融入传说,奉上了一出精彩的敦煌印象表演。
《缘起敦煌》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选送参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该剧以敦煌为故事背景,讲述出资修建佛洞的供养人,面对凶险的旅程而祈福。
据总导演陈磊介绍,这部剧的创作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大型展览《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在确定了采用舞蹈诗的形式后,主创团队决定放弃“对观众说一个古老的故事”的传统手法,而是另辟蹊径,以敦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态为发展,牢牢抓住“印象”二字。“在音乐选择上,主要以大空间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创作编排上则以当代的动作思维为切入,结合敦煌乐舞的典型姿态及符号动作等,尽量贴近当代人眼中看到的敦煌。”陈磊说。
舞蹈全程以时暗时明的莲花为载体,象征人们对佛法的信奉与传承。飘逸的演员服装与经典的舞蹈姿态,与人们印象中敦煌壁画出现过的“飞天”“菩萨”有着惊人的相似,那个印象中的敦煌就此从壁画中走出,成为实实在在可感知的形象。
剧评人江东评价说,敦煌舞蹈静态的舞姿可以固化在壁画中,可动态的连接却是后世舞蹈家们的实践产物,“可以说有一百个敦煌舞的编导,就会有一百种敦煌舞的舞法。而这次他们选择的这种连接方式所产生的动作韵味,十分饱满地体现出创作者对敦煌舞蹈风格的又一种认识和把握。”
令人惊讶的是,这次主创团队其实来自一个叫“香港舞蹈总会”的纯民间群众组织。据香港舞蹈总会董事兼艺术总监冼源介绍,演员们几乎都是业余的,平时排练演出都是从日常工作中抽时间,因此创排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这次能够来京演出,也历经了不小的周折。
“我们向政府申请经费,最后只获批了预期的六分之一,后来所幸获得了社会热心人士的赞助,共计50万元,但依然有资金困难。”冼源透露,后经香港中联办向国家民委求助,最终获得了大力支持,才解决了在北京的食宿费用,对舞台灯光和音响方面也给予了费用支持,“这次得到的支持,不只是一台节目,其实是对香港舞蹈文化发展的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