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9日,大型土族歌舞剧《彩虹儿女》在京演民族宫大剧院盛大上演,这是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青海代表团送给首都观众的一份大礼。热情的舞步、狂野的呐喊、天籁般的歌声,舞台上来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安纳歌舞团的民间艺术家们,热情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美丽传说,这来自乡土的艺术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信报记者 张学军 摄
土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而青海省海东市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则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被称为彩虹的故乡,土族人也因此被称为彩虹的儿女。土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心底朴实、热情好客。
歌舞剧《彩虹儿女》以高原独有的土族民俗为创作蓝本,以代表土族刺绣文化的绣儿和代表马文化的骢儿二人的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土族独有的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农耕文化及酒文化融入其中,用艺术的手法、歌舞的形式展现土族文化。
《彩虹儿女》共有《序幕》《绣·梦》《酒·缘》《恶·情》《暖·爱》《爱如彩虹》六个篇章。《彩虹儿女》创作手法新颖,全部歌舞段均为原创,充分展现了土族灿烂的文化,讴歌了人间的大美真爱。
记者发现,尽管人们听到的音乐和歌声是当地原汁原味的旋律,但经过现代手段的编排和配器,已经有了国际化的味道,舞美也是可圈可点。农车、灶台等农家生活器具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而用稻草制作而成的云朵又平添了几分浪漫与艺术气质。
据介绍,《彩虹儿女》是八年前由著名导演甘露为该县文化馆排演的一部歌舞诗剧《彩虹部落》而升级改造重新创作而形成的。甘露对媒体表示:“全剧深度挖掘了土族的花儿、盘绣、轮子秋、婚礼、酩馏酒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魅力在剧中得以最准确地呈现。”为了让首都观众近距离了解当地极具浓郁特色的非遗艺术,剧组每次在开场前的半小时里,都会在剧场大厅展示由青海省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的盘绣、花儿、敬酒歌、安昭舞等原汁原味的土族非遗项目。
为该剧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编导付智涛在采访中说,接到创作任务后,他曾经到互助县采风,拜访了梆梆舞的第三代传人,老人给他讲述羊皮梆梆鼓的形成以及梆梆舞的仪式感,“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梆梆舞放在歌舞剧最重要的位置上。”在舞台上,现在当地已经少有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的梆梆舞让大家看得颇为过瘾。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闫国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演出演员其实都是土生土长的土族人,大多是业余群众、社会文化带头人和民间艺人,但土族人能歌善舞,并不会被表演难度难倒。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土族乡亲用歌声和舞蹈表现出的那股子强烈的自信,以及极力将本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向每一位观者推介和展示出去的热情与冲动,令人感动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