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最才的女"

2016-05-26 09:0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无愧"最才的女"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他最后见杨先生是去年,《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出来之后,去给杨先生送书。那时候她身体还好,就是老年有点耳背,精力很好,思维清晰,她还幽默地开了玩笑。

“她是一个真正看透人生本质的人,对于生死,对于名利,她是看开了。钱鍾书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叫《写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有一部作品叫《走到人生边上》,后来她又以答问形式发表《坐在人生的边上》。他们夫妇两个,年轻时创作,生命是鲜活的写在人生边上,老年走在人生边上,再往前,她觉得走也走不动了,坐在人生边上思考。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理解的过程,他们对名和利看得很透、很淡,不愿意声张、喧哗、吵闹,只想做知识分子本分的事。对于利,多年来房子都是水泥地,没有进行装修,过得简单、清淡,不光把稿费捐了,还把他们家所藏的文物、书画全捐了。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字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生最终极的追求,其他的他们真是看开了。”周绚隆说道。

另据人文社介绍,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鍾书的稿费全部捐给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出版方每年都会直接将稿费寄给清华大学,现在累计已近2000万元。

五十几岁专门去学西班牙文

法国文学翻译家、现年80岁的罗新璋自上世纪80年代来到社科院外文所与杨绛先生成为同事,他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看了杨绛先生翻译的《吉尔·布拉斯》,觉得她翻译得非常活,很流畅,出彩,中文根底好。后来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很有名,那是她五十几岁专门去学西班牙文。《小癞子》是流浪汉体小说的鼻祖,杨先生翻译得也非常流畅、传神。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罗新璋与杨绛先生一家交往比较多,后来年纪大了不便常去打扰她。

罗新璋说道,杨先生与钱先生一样,淡泊名利。他们在南沙沟的寓所,以前都没有电视,后来播《围城》电视剧,他们家才买的电视。90年代时去他们家,冬天暖气还没来,家里已经挺冷,我和他们说已经有电暖器了,他们都顾及不到这些。去年,杨先生生日时罗新璋去看过她,七八个人,那时她已经104岁,每个人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记忆力很好,但站起来再坐下有一些困难。罗新璋还提到,杨先生照顾钱先生的生活,支持他的学术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比如钱先生去世后,整理大量的钱先生手稿。

据了解,在2000年,杨绛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鍾书的全部读书笔记汇编为《钱鍾书手稿集》,分《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三个部分,截至去年底,钱鍾书的读书笔记近70卷已全部出齐,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

杨译《堂吉诃德》曾经是国礼

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她翻译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我国第一部自西班牙语原文翻译的中文本,译文忠实流畅,神形兼具。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偕皇后索菲亚访问中国,邓小平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杨绛翻译的《吉尔·布拉斯》,在法国文学史上不算经典之作,可是她的译文优美传神,很为读者喜爱。《小癞子》是流浪汉体小说的鼻祖,杨绛先生先后从英法译本和西班牙语原文翻译了三次,每个译本都受到欢迎。《斐多》翻译出版于2000年,是杨绛先生90高龄之际,根据勒勃经典丛书版《柏拉图对话集》原文与英文对照本转译的。为了译文的忠实性,她特地参阅了多部重要论著,力求了解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原意,进而把这部文辞奥博的对话译成流利畅达的家常话。波恩大学莫芝宜佳教授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称“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

耄耋老人独自叩问生命“边缘”

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9卷本《杨绛全集》。她创作的散文、小说、戏剧、文论等别具特色,全集可视为一部全面展现的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4年5月出版了《杨绛文集》(八卷本)。《文集》一经出版立即在读书界引起热烈反响,同年9月即获重印。在此后的2009年6月、2010年5月、2013年6月和9月又先后重印4次,总印数达1.6万套,这在同类大型套书中是少见的。

《杨绛文集》2004年出版时,杨绛先生已93岁,令人敬佩的是,此后至今的10年中,杨绛先生又有多篇(部)新作问世。2007年,她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独自在生命的“边缘”,面对死亡,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思索人生价值和灵魂有无的作品。作者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为基础,诚实幽深地自问自答,让读者从中也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感悟,被人誉为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

2011年7月,杨绛先生在她百岁寿辰前夕,又以答问形式发表的《坐在人生的边上》,可视为《走到人生边上》的姊妹篇。

98岁后续写长篇小说《洗澡》

小说《洗澡之后》,是作者98岁后为长篇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人物依旧,事情不同,读者可看到小说《洗澡》中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洗澡》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其中尤以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的纯洁感情为人所称道。杨先生在前言中说,她“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部4.5万字的续作,就是她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代和分配。

除了上述新出版作品,《全集》中还有《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宋诗纪事〉补订手稿影印本说明》、诗作、书信,以及本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讨论的相关文章等。尤为重要的是,找到了作者于40年代创作的剧本《风絮》和翻译的理论专著《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这两个孤本。

北京晨报记者 刘婷

共缅杨绛仙逝 同愿先生走好

@RY-34

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美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走好,先生。

@Zi色的杰奏

我是一个不太有文学修养的人,但看着从史铁生到杨绛,从小到大语文课本里的那些名家陆陆续续地走了,还是有种说不出的伤感。

@七成熟刚刚好

上次在书店还看到杨绛先生的专栏,先生是女性中的模范,把日子过得简单而恬淡,年过百岁仍笔耕不辍,可敬可佩。“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愿在与家人团聚的路上一路走好。

@Gthvzmfij

惭愧于对杨绛先生的了解只停留在《我们仨》,在图书馆一字一句抄下她对钱鍾书先生的感情:“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白开1杯

《我们仨》,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却还记得那层细细密密的感情。她总自己喃喃:“我自己一个人,怀念我们仨。钟书和钱瑗走后,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回家了,先生。

@Hannah寒君

至今看到这个消息还是会不禁泪目。还记得几年前电视上采访杨绛先生,她还能一个人上凳子换电灯泡,如今斯人已逝。回国定要重新好好拜读《我们仨》和杨绛先生96岁写作的《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走好,再也不用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从今以后没有死别,不再生离。

@thriller_appal

前几日看到别人摘抄先生的百岁感言,那时便想着去读一读。但直到今天得知先生病逝,才找来读了。似乎再说什么都不够妥当,先生一路走好。

@阿汤的猫猫

先生走好!此生不敢奢求有先生般美好的爱情,唯愿有先生般的处世态度,得以遇见美好的人生。

@MorningFiona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有限的见识中,觉得就应该是钱鍾书和杨绛那样,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心若明镜台

悼杨绛先生——曼妙人生若流泉,蜿蜒纵横任自然。才高堪将天真绎,情浓尤为良妻范。慧眼识破炎凉事,慈悲化作笔底澜。我酹清溪一抔泪,汇入江海万世传。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