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李可染与邹佩珠在画室“师牛堂”
被齐白石誉为“珍珠”
1944年,李可染与邹佩珠的儿子李小可出生了。战争年代,普通教员的薪水是十分微薄的,不足以维持这一大家子人的开销,而李可染所能做的,就只有卖画,加上家里亲戚不时地接济。对于一个刚结婚的年轻妻子来说,操持这个家庭的家务,绝非易事,也并非每个女子能够接受。
新中国成立后,邹佩珠与李可染来到重庆,李可染举办了一次水彩画展,徐悲鸿观后表示喜爱,从画中看到四川山水的特殊意境,随即提出用自己的一幅水墨《猫》,来换一幅李可染的作品。
没过多久,邹佩珠与李可染就接到徐悲鸿的邀请,前往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在徐悲鸿的引荐之下,李可染拜在白石门下,常去白石老人那里拜访求教。一日,齐白石递给李可染一个纸包,里面包着小印章,引文是一个“李”字。但在“李”字的右下角,有个特别小的圆圈,他很奇怪,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去问白石老人。齐白石说道:“这是珍珠啊,你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珍珠’。”原来,这个小圆圈就是指的邹佩珠。白石老人还曾题赠书法“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可见他对邹佩珠的赞誉。
在国立北平艺专的日子,也不大好过,薪水仍旧不够生活,起初还向中央美院借钱,后来就全靠自理了。邹佩珠为了贴补家用,除了在中央美院教书之外,还要在中学教美术课。在李小可的记忆中,家里人几乎没穿过什么新衣服,“当时田汉的女儿结婚,我连一双完整的鞋都没有,母亲只好从自己的旧衣服上剪了一块布缝好。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要拍证件照,母亲拿她的一件灯芯绒衣服给我改了件‘礼服’出来,穿上它我很高兴。”
培养出多位女雕塑家
在中央美院任教时,邹佩珠特地招收了很多女学生来学习雕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中国雕塑界的很多女雕塑家,都是她的学生。
新中国建立之初,邹佩珠就曾参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还策划筹办了中央美院雕塑创作研究所,使得央美师生创作大型雕塑作品成为可能。她的雕塑作品也出现在全国多地,如曾坐落在安徽泗县的《彭雪枫烈士纪念碑》、北京体育馆大型浮雕《运动员像》、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掷铁饼运动员》等。很难想象这些别具力量感、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是出自一位女雕塑家之手。
在很多同事、学生眼中,邹佩珠是“事业型”女性,自信、自强,做任何事都力求做到最好。在照顾家庭之余,邹佩珠并未放下雕刻刀,仍挤出宝贵的时间,来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努力。但她为了李可染能安心创作,最终选择了放弃——上世纪70年代末,李可染决心登井冈山、九华山,进行一系列中国画创作,并到杭州、桂林、苏州等地,拍摄《李可染山水画》、《李可染画牛》、《为祖国山河立传》三部教学片。
邹佩珠对于李可染信心满满,她相信李可染是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家。为了让他全力以赴去创作,没有后顾之忧,李可染走到哪儿,邹佩珠都陪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身体,提醒他吃药,为他安排好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