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在邹佩珠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了“雕塑人生——邹佩珠先生纪念展”,回顾邹佩珠作为雕塑家的艺术人生。
这个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到,在“大画家李可染的夫人”这一身份下的邹佩珠,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她是当代中国的第一批女雕塑家、教育家,上世纪50年代,她创作的《掷铁饼运动员》雕塑作品至今矗立在北京的工人体育场。
更令人钦佩的是,为了支持丈夫李可染在艺术上的追求,她毅然放弃了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可以说,李可染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与邹佩珠的支持有密切关系。邹佩珠不止一次说自己是“勤杂工”。在画家李小可看来,母亲不单单在为父亲操劳、承担起这个家的里里外外,她还在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956年,邹佩珠为太阳宫体育馆休息厅作大型浮雕。
喜欢艺术的运动健将
邹佩珠打小就有点男孩子性格,常常同伙伴弹玻璃球、捉蟋蟀、踢足球,在学校也是有名的运动健将。1936年的杭州体育运动会上,邹佩珠代表杭州女中参加四百米接力跑,她是最后一棒,第三棒接力的时候出现失误,摔了一跤,可邹佩珠在最后一棒又把第一夺了回来,她还获得过铅球比赛的第三名。
1938年底,邹佩珠考入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担任学生会主席,是学校里很活跃的学生之一。课余时光,她经常组织一些进步学生来参加宣传活动,办墙报、组织木刻创作、带同学去重庆看进步人士的话剧演出,她也常和同学们打排球,这里面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画家朱德群。
谈及邹佩珠与李可染的相识,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可染的妹妹李畹。1940年,李畹考上国立艺专,学校从璧山迁到松林岗,分宿舍的时候,邹佩珠成了李畹的室友,是李畹的上铺。邹佩珠性格爽朗、乐于助人,李畹也愿意和她聊天,一来二去她们就聊到了李可染:“他是西湖艺术院的学生,深受林风眠先生的青睐。是他把我从家中带出来的。他在郭沫若先生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一些进步文化人,如田汉、洪琛等人在一起工作。”这成为邹佩珠认识李可染的开始。
1943年陈之佛任国立艺专校长,聘请李可染来艺专任教。一天,李可染来到国立艺专,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恰巧碰上邹佩珠在路旁画画。他走到邹佩珠面前,看了看她画的画儿,问道:“我想找李畹,你知道她在哪里吗?”邹佩珠看了看他,说:“我带你去。”邹佩珠第一次见到了李可染。
此后,两人的交往多了起来。李可染喜欢京剧,爱拉胡琴,正好邹佩珠也会唱上几句,他还点拨邹佩珠改行专攻老生,苦练《乌盆记》。两人既在艺术上相互交流,也能够给彼此的生活带来乐趣,一来二去,逐渐产生了感情。
相识一年之后,两人决定结婚。当时李可染一贫如洗,随身携带的只有一个皮箱,里面只有几件简单的衣服。在沙坪坝附近的一间农舍,两人借了旧床铺、旧桌椅,用石灰简单刷了一下墙,以示“新房”。谁知农舍的墙是土夯的,刷了大白后坑坑洼洼,还不如不刷。不久之后,林风眠先生主婚、李世超先生证婚,李可染与邹佩珠举行了婚礼,一次平凡的相遇,注定了45年的长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