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研朱墨作春山——作为书籍艺术家的鲁迅(2)

2016-03-18 10:4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只研朱墨作春山——作为书籍艺术家的鲁迅


《呐喊》,1923年,新潮社


《华盖集续编》,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 (封面一九二六为误印)


《萌芽月刊》,1930年,光华书局


《引玉集》,1934年,三闲书屋


《小彼得》,1929年,春潮书局


《奔流》,1928年,北新书局

唐弢先生曾说:“书籍封面作画,始于清末,当时所谓洋装书籍,表纸已用彩印。辛亥革命后,崇尚益烈,所画多月份牌式美女,除丁慕琴(编者注:丁悚,丁聪之父)偶有佳作外,余子碌碌,不堪寓目。五四新文人书籍对这点特别讲究,作画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丰子恺、陶元庆、钱君匋、司徒乔、王一榴等,皆一时之选。鲁迅先生间亦自作封面,除普通题字不算外,《呐喊》、《坟》(扉页)、《华盖集》、《小彼得》、《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集》以及杂志《奔流》、《萌芽》、《朝花》等几种,无不朴茂可喜。”

由陶元庆绘制封面的《彷徨》、《坟》、《朝花夕拾》,由鲁迅选择陶元庆的“大红袍”作封面的《故乡》等等,都是装帧史上的经典,无需赘言。鲁迅对于书籍艺术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发现”了陶元庆、钱君匋等艺术家的才华这么简单。那是一个激进革命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转折的时代,也是一个深受日本、欧美等外来影响的文化交汇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如何自处,如何实践,是一个有难度的命题。

1934年,为回应聂绀弩的文章,鲁迅写下了《论“旧形式的采用”》。他说,旧形式的采用,“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但这是有选择的采用,与“整个捧来”不同。“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对于外来文化,他的主张是“拿来主义”,是“占有”和“挑选”,“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也就是说,鲁迅主张采撷传统与外来的精华,同时必须立足于新的形式、新的审美、新的文艺。他的书籍装帧艺术,正是这一主张的体现。

在美术馆的展览上,可以看到鲁迅采用中国传统图案设计的封面,那种朴茂雅致、落落大方的气质令人难忘;他设计的书名字体,凭个人的直觉和审美素养,实现了从传统书法到现代美术字的过渡。在图案采用和字体设计两方面,他都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富有成效的拓荒者。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