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鲁迅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毫不为过。《孔乙己》、《药》、《阿Q正传》……鲁迅的文学作品几乎贯穿中学课本,但以鲁迅本人为主人公的戏剧却并不多见。
“鲁迅对太多中国人来说,一直以‘斗士’、‘导师’、‘匕首’等面目出现,而真实的鲁迅却难以呈现。”著名编剧李静表示,其获得老舍文学奖的著作《大先生》将作为第二届国话邀请展特邀剧目于3月31日在国家话剧院上演,该剧还获得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
即将登台的《大先生》从鲁迅临终前的最后时刻展开,当来自天堂的两个“影子回收专家”快把鲁迅和他的影子分开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人陆续与他相会。李静说:“创作《大先生》的过程,是鲁迅与我相互附体的过程,他的爱与恨、自由与自囚、幽默与严冷、信仰与怀疑,时时携雷霆之力撞击我。他是智者,更是义士,我想借助鲁迅来表达自己的生存感受。”
作为一个以新锐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受到关注的青年导演,王翀的二度创作也为《大先生》注入了先锋和实验的新鲜血液。“李静的《大先生》不是传统话剧的结构方式,而更多是意识流的诗化文本。”王翀表示,因此决定不在舞台上模拟历史上的鲁迅形象,而要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剧场的美学,把鲁迅带到观众面前。王翀认为,鲁迅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战场”,“如此多人多面的角色,为何不能像不同创作者处理《哈姆雷特》那样处理鲁迅?”于是他大胆提出“除了鲁迅,皆为傀儡”的导演构想,舞台上除了赵立新饰演的鲁迅,其余所有角色皆以傀儡的形式出现:讲法治的胡适是兽笼傀儡,讲情怀的周作人是纸伞傀儡,追逐爱情的许广平是海洋般宽广灵动的傀儡,独裁者则是随意变换身形的蛇傀儡。在排练前夕,王翀还专程带领团队前往台湾宜兰寻访偶剧团“无独有偶”,学习偶的制作和运用。青年艺术家黄姒受邀为《大先生》创作数个“傀儡”。此外,王翀标志性的即时影像手法也将融入舞台,与“偶”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