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月是戏剧爆发的时段,从首都剧目邀请展、国话戏剧邀请展,到天津的曹禺戏剧节,一年中几个戏剧界重头戏都选在这一时间点作为开场。近日,话剧《俺爹我爸》作为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小剧场开幕大戏,正式亮相国话先锋剧场。
没明星大腕,没离奇情节,也没宣传噱头,一部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作品,就这样在19年后再次被搬上舞台,几乎是一个奇迹。李梦男是这部戏的导演,经历了先锋戏剧爆发,现实戏剧后来居上。当现实题材越来越受到关注,“戏剧需要回答现实的提问”。戏剧舞台是对观众需求的呼应,更是对时代话题的呈现。
先锋之后现实回归
艺术有两种,一种是离生活越远越美,比如芭蕾;一种是离生活越近越美,比如话剧。“19年前,《俺爹我爸》首演走进北京人艺小剧场,在当时那场演出格外悬心。”李梦南说,“因为那时候整个戏剧界都特别先锋,创作《俺爹我爸》这样的现实主义,还担心被嘲笑,是不是没想法,只好讲个这么实在的故事。”
《俺爹我爸》首演于1997年,讲的就是两个不同生活经历的年轻人走进同一间大学宿舍,面对纷乱的外界生活,回忆起父亲给自己带来巨大影响的感人故事,曾掀起当时小剧场话剧演出的高潮。时任北京人艺小剧场经理,被戏剧界称为“小剧场之父”的傅维伯称:“最开始,我们对票房也没信心,但两场之后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现实主义的魅力从未消减。戏剧当然也有时髦,但真正源自现实的戏,哪怕极其朴素的表达都会有更长远的生命力和观众缘。”李梦男说。
戏剧解读感恩
有近20年的时间跨度,但复排并未添加时尚的细节调整。“原则是做减法,只求突出真实情感,20年前的父子送别在几十里山路外的小站,现在可能是在高铁站飞机场,但情感和戏剧的根本是一以贯之的。”李梦男说。
市场和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戏剧?毫无疑问是那些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真实描绘社会现实生活的,要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诉求、关心人民疾苦、能道德感召、能精神提升。“大道理创作人员都懂,可需要用戏剧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并用舞台的方式呈现出来,所谓感召与提升,前提一定是感动和共鸣。”李梦男说。
在娱乐文化盛行的当下,亲情被更多以轻松娱乐的方式进行解读,同样表达父爱,有收视火爆的综艺节目,但轻松过后却难以有延展的思考。“有事么,没事;身体怎么样,挺好;忙吗,还行。再加一句,注意身体啊。当下有多少父子交流是这样三句半形式?”李梦男说。 “幸运的是流行娱乐文化下,感恩也成为一种流行,我们常见朋友圈里发些感恩的表情,但这种表面的感恩需要被深刻挖掘,能够触碰观众的神经,也就有了作品的市场基础。”
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 王昊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