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盗墓小说 踏上考古之路(3)

2016-03-11 09:27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放下盗墓小说踏上考古之路

1bt9_b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伦理问题在考古学界日益重要

作为唯物主义者,大多数学者都不信风水之谈,不过据了解,在一些考古发掘正式开始之前,也会有一些考古队员做一些仪式,为了在惊动古人之前心里面求得一点安慰,当做是对祖先的慰藉。对这种做法,一直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们,当然认为属于“封建迷信”。

“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进步了,表现为要考虑到伦理问题,为了一己私利的盗墓肯定是触犯法律的,而且对现场的破坏后患无穷,要坚决惩处。如果说到考古,从国家层面或者基于学术研究的墓葬发掘,其实也存在伦理问题。发掘现场离村落近的,墓主在村子里还有后代,就需要给人家一个说法;发掘没有名字的墓主,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伦理问题——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社会文明进步了,这些问题也就都来了。”许宏指出,在考古学界,伦理问题已经渐渐上升为需要被讨论的话题。“我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古人应该受到应该的尊重。有网友质疑说,把古人的头盖骨放到博物馆里,他们同意吗?印第安人一直以来也在抵制发掘他们祖先的墓葬。在西方,考古学的伦理问题已成为公众考古的重要议题。”然而许宏也坦言,无论是学界还是公众层面,关于伦理问题的讨论都比较复杂,一言难尽。

许宏的同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助理研究员张小虎曾在《西部考古》中发表《考古学中的伦理道德——我们该如何面对沉默的祖先》,他从2009年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之后想到考古学研究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考古学家要经常面对考古发掘中出土古人类遗骸的现象,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对待、处理经常遇到的古人类遗骸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对待古人的问题……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生者应该和必须具有的一种态度。”

在张小虎看来,尊重古人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能够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古墓葬的发掘,除非确有考古研究的必要;另一方面,则更多体现在科学研究之后如何妥善处理、安置古人类遗骸,使得科学研究的同时,尽可能地符合伦理道德,更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支持。”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知依 刘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