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不上海昏侯展?那看看大葆台吧

2016-03-11 09:2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约不上海昏侯展?那看看大葆台吧

海昏侯特展大热之际,你可知道北京也曾因发掘了一个“天子制”的汉代王陵而名噪一时?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大葆台汉墓考古发掘暨博物馆建设亲历者口述史》恰逢其时出版。不仅让我们重温当年大葆台考古发掘的种种情形,也让人看到,40年前的考古成果和今天的海昏侯发掘是如何交相辉映的。

1974年,北京大葆台汉墓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墓中保存完好的“黄肠题凑”和珍贵文物,震惊了国内外。经考证,墓主为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及其夫人。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文化,特别是汉代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汉代帝王葬制称为“黄肠题凑”,即“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者,天子之制也”。这是“文革”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有学术影响的考古大发现。最终,在王陵遗址上建成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汉墓从发掘到博物馆的建成,凝聚了许多考古人的心血。该书责编马明仁告诉青阅读记者,2014年是大葆台汉墓发现40周年,如此重要的考古大发现,当年从事考古发掘和科技保护工作的人员有百余人,加上参与的工人、农民以及现场负责保卫的战士等,亲历者众多。而今留存下来的相关记录,除了考古发掘报告、论文论著、发掘工作简报,只有少量的个人回忆录,对于整个发掘过程系统的、完整的、多角度的以及立足亲历者口述史的“实录”还是空白。“遗憾的是,不少人已经过世。考古本身就是抢救历史的工作,把这些年过古稀甚至年过耄耋的考古学家的记忆记录下来,是更深层次的抢救。”马明仁说。

据了解,《大葆台汉墓考古发掘》是“重大考古发现口述与影像记录”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由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老师等学者牵头组织,意在将这些考古学家的珍贵记忆以口述的形式保留下来。在马明仁看来,口述的形式更贴近读者,也更能反映当年发掘以及博物馆建成时各专家讨论的观点原貌:“考古报告通常都是不同专家讨论后得出的统一结论,以口述的形式则更可以保留当时工程参与者的想法。”该书以不同章节分别记录了包括马希桂、蒋忠义、鲁琪、赵光林等近二十位考古学者在大葆台汉墓发掘工作的记忆。

谈及国内考古领域专业出版现状,马明仁谈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本土考古类图书作品较少,他认为这部分是由于考古发掘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后续相关报告以及大众考古作品周期也会很长造成的。其二,也是可喜的一点,当下随着公众对考古的兴趣日渐增强,出版物数量也渐渐提升,“过去考古出版领域的资金困难也是出版难的原因。现阶段文化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很多报告以及大众读物得到国家基金的支持,出版社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减轻,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出版。”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