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糊糊的学堂:倡导“无用之美”(3)

2016-02-18 15:02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林糊糊的学堂

林糊糊的书法课

3、无用之美

关于生活,林糊糊最喜欢的就是李渔《闲情偶寄》里描述的那种状态:将生活中的一切休闲乐趣,包括午睡这样小小的细节都当作值得反复玩味的事,而像歌舞、服饰、花卉、建筑、仪容、饮食、器玩等雅致之事更需要细细品赏。海棠花在夜间开了,有雅兴的人甚至会拿着蜡烛去观赏,秉烛夜游。

林糊糊将这种状态融入生活中。春天是林糊糊最忙的季节,她既要工作又要赏花。她喜欢芍药花,北京的芍药从三月就开,她会为了看花顺着花开的路线一路追到八月,追到欧洲去。

林糊糊相信当做事情没有目的性时,反倒能够做得更好。《庄子》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用的人可能过的最开心,因为他有一种游戏的心态。这在林糊糊看来就是无用之美的核心。“学生交来的作业常常有一尺多高,他们不见得多专业,只要认真玩就好。”

在这样一个年代,并非人人能闲得来,闲得有趣,非得有一种从平常生活里寻找到“不寻常快乐”的本事。

虽然这个年代物质已经足够丰富,但这并不代表这里有对每个人有用的东西,每年林糊糊都会为自己安排旅行,整个旅行过程中,她最珍视的环节就是打包,“打包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盘点。”在整理行装时一个人最能体会到自己需要什么。“我需要的永远是一双舒服的鞋子,宽敞的没有约束感的衣服以及自己喜欢的几本书”。一个人需要的物质是有限的,齐白石一生就在一个很小的桌子上画画,大画都是拼出来的。林糊糊说,当一个人的生存不成问题后,总会走到这一步——去想清楚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是什么。

李叔同是她的精神偶像,但小的时候,她对李叔同敬而远之,因为李叔同是学律宗的,恪守最严格的修行方法,有些地方未免看起来绝情。而她自认为乐于享受生活,“不是清规戒律型的。”李叔同出家后称弘一法师,他晚年将两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当作自己人生的写照。因为这两句诗里有两个一,弘一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二一老人”,这位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大师用这两个一来表示自己一生一事无成,一钱不值。这一点曾给林糊糊很大震动。用了二十年,她才渐渐理解了弘一法师:一个人做事需要担当,追求事业,可又要明白,所有的事业实际上都是镜花水月,只有面对好了这一刻,事业才不会变成人的负担。

林糊糊的外婆和母亲都研习佛法,林糊糊小的时候,母亲看完手头的《金刚经》讲义之后,就顺手甩给她看。同其他知识分子家庭一样,晚饭后,一家人各看各的书,所以,在她童年时,她就接触了很多人中年之后才会接触的思想类书籍,这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知识积累。

更幸运的是,她在少年时代即有机缘见到南怀瑾、星云大师、赵朴初等名师。“见过这些人,会给你一辈子有用的东西,就像一个预览,让你在小的时候就看到‘成就’长什么样子。”她记得,星云大师在她法国的画展上第一个买了她的画,还亲切地叫到身边谈话,而南怀瑾一边给她签名,一边叮嘱她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越是聪明的小孩越要慢慢来。”每次她来北京,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都会腾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陪伴她。“我实际上是和他们生活无关的小姑娘,他们却总是怀着一种能为你做点什么的心情。那是一代人的选择,所以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古道热肠的九零年代’。”

这些经历让她形成了一种习惯,遇上艰难,不是一脚就跳过去,而是一步步地走路,一本本地读书,一点点通关晋级,不走捷径,不问前程。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