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糊糊的学堂:倡导“无用之美”

2016-02-18 15:02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林糊糊的学堂

在北京诸多传统文化培训班里,暄桐教室显得非常“另类”,这不仅因为它的创办者和主讲人林曦是一名80后,而且学员名额“一票难求”也让它名声在外。暄桐教室每期培训报名者数千,但林曦最终只会筛选出十多名正式学员。“学堂”传授与传统美学相关的课程:书法、太极、古琴、茶艺、插花、闻香、中医,倡导“无用之美”,林曦希望每一位学员能有一双能与古人精神往来的眼睛。

林曦毕业于中央美院,2011年创办暄桐教室时,才28岁,事实上,林曦更广为人知的是她的网名“林糊糊”,对于这个很萌的名字,林曦的解释是,林糊糊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既传统,又不古板;既讲规矩,又不被清规戒律所束缚,不失自由与乐趣。

暄桐教室创办人林糊糊,本名林曦

1、忙易闲难

“忙是容易应付的,闲是很难应付的,怎么把闲散的生活过出节奏来,其实并不简单。”一打开话题,林糊糊的话就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她看上去远比照片清丽,每说一句话都有种深思熟虑的认真。

是啊,生活中多少人体会过,平常的日子人人喊忙喊累,一放假兴高采烈,但假期稍微一长就觉得不知道该干什么,甚至盼着赶紧上班。

“闲”的确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怎么把闲暇的日子过好呢?

林糊糊的答案是:“需要练习。”

她说:中国传统文人一代接一代积累了几千年的闲情雅致,这些休闲的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以书法为例,最开始写上一横一竖可能都会满身大汗,只有经过练习,才可能体会到行云流水的美感。

把日子过好,同样需要训练。

林糊糊的学生普遍大她10岁左右。她发现,作为社会主力和精英阶层的70后、80后,在他们的教育构成中,基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奋斗,如何获取成功的,在他们的一大堆奋斗目标都实现了之后,如何过闲暇的日子,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一个网名叫“开心”的学生,从林曦在正安中医馆讲书法时就跟她上课,如今已经是第三年。她供职于一家保密机构,身处要职。严谨的习惯和不允许出错的工作环境,让她在处理同事家人关系时也陷入紧张,生孩子后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奶嘴,她曾经一口气买来100多个,只为保证自己作出最优选择。这种追求精确的科学家品质在工作中可能是助力,在生活中却让她不堪重负。

“遇到糊糊老师绝对是一个转折。”这位叫“开心”的学员说,糊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是自己“证”过的,自己领悟之后实实在在做过之后才会和你分享,所以也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我以前真没想到人可以活得这么自在。如果遇上以前的自己,我也不会和她说话。”现在“开心”每天写字打拳三小时,练字的毛边纸捆起来也有一人高了,问写得累吗?她说,“不累,很享受。”

小城是一名投资界精英,专门从香港飞到北京上课。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个不同的精神世界啊。”能跟一帮志同道合的人聊些关于人生的深层话题让她着迷。

可以说,学堂传授的是内观的修养,林糊糊以书法为例解释,“写字是一个自我观察的过程,最初的心性是直接反映到笔上的。”写字的过程一是可以获得专注的力量,等写得好些之后,写字还会反作用于心性,重建整理你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呼吸均匀一笔一画写字时,实际上找到了一个收心摄性的法门。现在林糊糊仍和学生一样,有时间就捉笔写字,因为写完的感觉是“像游戏打通关了那么爽。”

她也画画,几乎天天画,她追随齐白石老人的信念:绝对不画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只画能感动自己的东西,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小孩,画完配上短小却确切的感悟,凑成一本很耐读的《三百六十五日随身画》。

闲暇,不是闲着啥也不干,而是要把闲暇的日子过出节奏来,即使家有保姆,林糊糊也会天天去菜市场,一个星期内至少两天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去买花,她最爱的是芍药、牡丹。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