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遇上综艺

2016-02-04 09:06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当戏曲遇上综艺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在受到社会推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很多人所疏远。然而,在越来越多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纷纷出现,真人秀等类型的综艺节目霸占荧屏的情况下,以戏曲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梨园春》却仍能获得大量观众,而其近日举办的2015“擂响中国”年度总决赛现场也较为火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梨园春》能够和现今时尚流行的综艺节目相竞争?传统文化又该如何拉近与人们的距离?

自首播至今已22年

纵览现今播出的各种综艺节目,大多都是近年才诞生并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与此同时还有部分综艺节目已默默退出。而《梨园春》则以豫剧为主,同时也汇集国内各地不同的戏曲剧种,通过戏迷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出一档戏曲综艺节目。尽管《梨园春》以传统戏曲作为主要内容,但并不代表该节目无法获得观众,与之相反的是,《梨园春》拥有数量不少且忠实的观众。且自《梨园春》1994年开始在河南卫视正式播出起,至今已有22年的时间,是国内生命力较强的电视节目之一。

在近日《梨园春》举办的2015“擂响中国”年度总决赛现场情况较为火爆,不仅总决赛的门票在三个星期前就已全部售罄,包括1280元的贵宾票也没有剩余,而演播厅除了近700个座位座无虚席外,过道上也都摆上椅子。此外,据酷云实时收视的数据显示,《梨园春》在刚播出时收视排在第六位,但随后收视率则继续上升,在总决赛收官时排在了第四位。

除此以外,《梨园春》2015“擂响中国”年度总决赛当晚,摇电视同时在线450万人,而河南卫视和“梨园春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在一晚上时间内就增加了10万粉丝,截至目前,“梨园春官方”的粉丝已经达到33万人。据悉,由于节目正式开始后有较多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下载《梨园春》App,使得服务器陷入短暂瘫痪,最终节目组现场增加了100兆带宽和5台服务器才使服务器继续顺利运行。

融合新元素创新形态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目前市场上较为火爆的综艺节目大多是真人秀等充满时尚、现代元素的形式,而作为一台以传统文化戏曲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梨园春》是如何获得观众的呢?

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看来,《梨园春》之所以能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一方面与戏曲在河南当地有较深的群众基础,观众受到较多戏曲方面的熏陶从而对该节目有较高的忠诚度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梨园春》的节目形态不断创新,融合时尚化、年轻化的元素,契合观众的观看需求有密切联系。

《梨园春》于1994年正式开播后,曾在1999年进行改版,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化则是加入了戏迷擂台赛,在业内看来这相当于早期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将“海选”的概念引进节目中,从而引发观众和节目参与者的热情,增加其对戏曲和节目的忠诚度。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改版后的第一年,《梨园春》栏目平均收视率上升到14.26%,位居河南卫视播出节目第一位。此外,《梨园春》还举办了多种主题晚会或活动,比如在悉尼、南美等地进行外出表演或主题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也将戏曲这一文化形态进一步传播,扩散其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梨园春》也融合互联网元素推出了《梨园春》的App,在该App上人们可以进行互动、打分、投票等活动,同时还具备名家学唱、欣赏名家唱段,线上报名参加海选等功能,进一步将戏曲和节目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通道进行大范围扩散。

发展传统文化需符合当下审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的更新,传统文化如何能受到人们的认可,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认可,使其能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众多人所思考的问题。而据《梨园春》总制片人庞晓戈此前透露,在所有观众中15-44岁年龄段的最多,占比达到27%。

对此,陈立强表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并不代表要完全按照此前的模式,而是需要进行适当融合,加入当下时代的特征,与老百姓的审美趣味相勾连。其中《梨园春》是将传统文化中的戏曲通过电视化的手段以综艺节目的形式进行体现,并不断加入更多现今出现的新元素,使得受众群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同时观察《梨园春》也可以发现,除了对节目形态进行创新外,《梨园春》近年来也在试图通过邀请各界嘉宾把相对专业的戏曲逐渐变得大众,比如此次2015“擂响中国”年度总决赛就邀请了六小龄童,此外还曾邀请过郭凯丽、眉庄娘娘、郭冬临等。

“传统文化是需要发展和继承的,但这并不代表要将过去的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一成不变地保留,而是要保留传统文化的内核,适当融合当下新元素,使其能更加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认可”,陈立强表示。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卢扬 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