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出好,比起听得出瑕疵,更有价值

2016-02-03 15:2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听得出好,比起听得出瑕疵,更有价值

尽管近年来世界一流乐团和大师来华演出已渐趋常态,见多识广的音乐爱好者们好像不再像当初那样每逢大团大师驾临则兴奋异常、蜂拥而至,但几天前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到来仍引起非同一般的轰动,不仅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号召力,还在于与其他指挥大师相比,穆蒂的到来,好像格外难得。

2006年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包括一场备受瞩目的“里卡尔多·穆蒂与中国爱乐乐团音乐会”,但在演出前夕,大师因健康原因而取消了中国之行。我还清晰地记得,在一场音乐会结束后开车回家的路上,音乐节总监余隆的电话响起,请我即刻回到城中翻译穆蒂大师的致歉函。我就在西绒线胡同的餐桌旁,置身于众媒体记者之中,“现场制作”译文。2013年,当音乐总监穆蒂携手这支伟大乐团即将与中国听众见面时,大师再次因健康原因未能前来,临时由马泽尔大师替代。

因推迟数载而愈发被期待的穆蒂大师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两场音乐会,确实不负众望!二者的结合所具有的水准与个性,成为当今全球乐坛极为独特的一种风格。以完全相同的庞大弦乐编制演奏贝多芬与马勒,在当今的指挥家中极少有这么做的,其他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在贝多芬交响曲中减少弦乐的人数,以便贴近贝多芬时代的乐队规模和声音。但穆蒂以“老派”的厚重管弦乐之音表现贝多芬的雄浑与博大。第二乐章的双主题变奏曲,展现了芝加哥交响乐团木管乐器的高超技巧与清澈音色,也让那些只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金色铜管”而来的、被各种标签式宣传所误导的听众意识到,像芝加哥交响乐团这样的世界顶级乐团,是不可能仅靠铜管声部——不管多么出色!——而享誉乐坛的。

但像以往世界顶级乐团到来时一样,在这几天里也不乏热衷于以吹毛求疵显示自己内行和“段位高”的人,迫不及待地告诉别人芝加哥交响乐团举世闻名的铜管也会有瑕疵,但我坚信,听得出好,比起听得出瑕疵,要更有价值。再伟大的乐团也是珍贵的“手工艺术”,而不是演奏机器,错误和瑕疵是现场音乐会永远难以避免的,以此作为诟病一流音乐家而无视其整体水准,其实是缺乏鉴赏力的表现,甚至是“佛头着粪”之举。

第二场音乐会中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交响曲《古典》,也不是那种玲珑剔透的最佳演绎,但乐团技巧的干净同样为音乐增色,包括定音鼓力度与音色的丰富变化以及穆蒂妙趣洋溢的处理。之后是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于1931年创作的《为弦乐和铜管而作的协奏曲》,这是应美国“五大乐团”的另一支劲旅——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库塞维茨基委托为纪念该团成立50周年而作的,节目单的乐曲解说介绍此曲“技巧要求极高,非一般乐团所能胜任。”对于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这首乐曲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对铜管乐器的一曲辉煌的赞歌,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铜管声部在这样的作品中显示出的技巧、力量和光彩,也无愧于其响亮名声,尤其是平均年龄70岁的长号声部,白发苍苍的首席杰伊·弗里德曼老先生吹出的独奏乐句的完美质感与表现力,令人赞叹。

穆蒂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在演出最后还带给听众们一个惊喜:他们在这次亚洲巡演中第一次加演了一曲俄裔美籍音乐家乔治·马克斯曼(George Maxman)根据在我国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旋律而作的幻想随想曲。因为是外国作曲家改编,一开始的引子并不明显,甚至难以预料其后会响起那段中国旋律。在演奏进行了有半分钟时,穆蒂很好玩地侧身对听众表达这样的无声疑问:怎么?还没听出来是你们熟悉的音乐?有观众认为当晚的音乐会“毁在了加演上”,我不能苟同,不仅因为通俗亲切的旋律在穆蒂大师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中灿烂升华、格外感人,更因为这美好的气氛让大家确信:古典音乐,伟大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享誉全球乐坛的穆蒂大师,也是特别亲切的!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王纪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