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都有最适合写作的环境,对图尔尼埃来说,他的福地是阁楼。
法国南方,伊韦特河流经的谢弗鲁斯谷,米歇尔·图尔尼埃拥有一所教士住宅,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这宅子里一间暗暗的阁楼里写出来的。其中有他的成名作《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有第二、第三部长篇小说《桤木王》和《杰米尼》,还有《爱情半夜餐》、《皮埃尔或夜的故事》等后期的中短篇集,以及一本自传《圣灵之风》。
阁楼只有一扇窗,教堂粗犷的钟声,像水托着婴儿一样,把阁楼送回到母亲的襁褓里去。屋外可以看到宁静的城堡。宅子里都是书,没有互联网可用的时候,一个知识分子型的小说家,不坐拥书海是不可能的。2002年,奔八而去的作家出了一本小书《地点:已说出》,这才让人了解到他住了半生的舒瓦塞尔村的样子:一个“乡下轻喜剧般的布景”——他写道。
还有另一间阁楼。那是他在《圣灵之风》里提到,位于巴黎郊外的圣日耳曼昂雷耶,他父母的故宅——那里是他生命真正的起点。
1940年,年方15岁的米歇尔,家里住进了22个客人。都是不速之客:面如刀削,鼻直口阔,身上的制服英挺,体态矫健,头发淡得几乎就是白色,眼神坚毅非常,跟法国男人偏矮的个头、甜腻多情的长相大不一样。虽然都通德文,但米歇尔的父母还是搬下底楼来住,把楼上腾给了客人。只有小米歇尔,跟这些进进出出、脚步声橐橐的叔叔们混在一道。到了晚上,他还扔下爸妈跑进阁楼里,同睡那儿的德国兵嬉闹,直至深夜。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从童年的阁楼,走向成年后的阁楼,图尔尼埃的路线也很清晰。自从亲身接触了德国人,图尔尼埃从平庸萎靡的少年时代一跃而起,考上了巴黎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图宾根大学进修。他希望像很多法国伟大的知识前辈一样,考出一张哲学教师的文凭,可惜没有过关,于是他连续干了几份文字工作,在电台,在电视台,在出版社。
那22个德国人,是纳粹军队攻陷法国后,实际占领法国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敌人。沦陷、投降、傀儡政府,让几代法国人一说就羞惭的那三年多的时间,对图尔尼埃来说,却是他一生志趣、审美、性取向的奠基石。1970年,他的长篇小说《桤木王》一出世就树立了口碑,书中的主人公,一个法国汽车修理工阿贝尔·迪弗热,被作为战俘关押到东普鲁士一所劳动营后,立刻爱上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在法国,他觉得自己丑陋,被人歧视,娶了一个又难看又疯癫的妻子,法国人颓废、怯懦、懈怠,而在德国:
“天空充满了寓意,布满了象形文字,不断地响起模糊难辨的声音和谜一般的呐喊,德国在渐渐展现,宛若一个希望之乡,一个纯质的国度。……一座座森林排列有致,如同管风琴的管子般整齐有序,男男女女无不在不懈地完善各自的身份所拥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