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个城里年轻人见不到的年
陈晓卿在《舌尖上的新年》同名书中《我的新年,别人的年夜饭》一文中写道:“过去的春节是收获之后到下次开春忙碌之前这段时间的重要庆祝活动,是农耕社会秩序的衍生和集中展现;现在的春节主题则是民工返乡、春运高潮、高速公路免费。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春节已经无用。我们今天纪念、展示中国的春节,是在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敬。”
《舌尖上的新年》拍摄团队十分年轻,最小90后,平均80后,三名总导演也不过30多岁。在拍摄之前,大家想到,如今年轻人其实挺怕过年的,“怕被问工作情况,怕被催婚,怕被催二孩”。而且一过年,整个北京中关村就没了人,上海的街道上买不到早点,城市空荡荡的,城里的年轻人无从体会年味。
导演邓洁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不是要把大家正在经历的给大家看,而是要把大家过不到的年给大家看。如果你已经经历了‘空荡荡’,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看‘空荡荡’呢?”
就如同也有人质疑,《舌尖上的新年》中为何没有出现饺子这样的新年招牌食物?邓洁说:“观众进了电影院,得见到没见过的东西。我们给自己定了规矩,全国各地的观众看这部电影,起码有四分之三的食物是新奇的。比如,浙江的观众熟悉鱼鲞,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乌狼鲞。”
为了拍摄电影,2015年春节,剧组的人都没回家过年。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剧组在微信群里开了一个“精神会餐”,每个人说一样能让自己联想到过年的食物。南京的摄影师说了十香菜,山西的焦点师说了枣油糕,辽宁的副导演说了白肉血肠,邓洁想起了家乡上海的蛋饺……
邓洁说:“其实各人的心头好像都没有什么稀奇,在今天随时随地想吃就能吃到。之所以一提就想到过年,也许都是因为与过年时某个温馨、踏实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我们都是那条巴甫洛夫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