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 罗中旭
原创:“诗”让“歌”焕发新生
“歌”对“诗”是一种普及,从另一方面来看,“诗”对“歌”也是一种新生。诗人下午就坦言:“如今流行音乐的歌词水准普遍偏低,如果能用优秀的诗做为歌词,会帮助提高流行音乐的水准和深度,给观众一些更有品质的东西。”
如“旧韵新诗”主题中,歌手重新演绎自己的经典成名曲,歌词则由诗人重新创作。周晓鸥浅白晓畅的《爱不爱我》,被诗人梁芒的诗作《孤独的音乐 寂寞的尖叫》注入了画面感和力量感:“音乐在尖叫,烈酒对着孤独开炮,音乐在尖叫,火柴遇见一大堆炸药……”诗人兼翻译家李笠则在自己新近创作的旗袍诗《蓝》中获取灵感,把黄龄广为传唱的《High歌》重新填词成《蓝》:“因为蓝,因为你身上的蓝,你脚下的湖水才亮闪……”黄龄为此特意穿上了蓝色旗袍,另类的妖娆美感被赞是“风情版《High歌》”。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和音乐人经常“卡住”,乃至互不让步争吵不休。但是,在节目艺术总监刘天健看来,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华语乐坛已经出状况很久了,做原创的越来越少,投机赚快钱的越来越多,最终可能毁了整个市场。这种‘卡’是真正的创作人该有的坚持,在乐坛上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如今几乎所有的音乐类电视节目都努力用感官刺激作为收视率的保障,音乐的本质却无人问津。可是,依然也有像李宗盛这样的流行音乐巨匠,仍在带着他的弟子李剑青进行《诗经》的重新谱曲工作。《诗歌之王》,也正在试图重新构建大众的音乐审美。”乐评人邹小樱说。
歌手 周晓鸥
争议:歌词与诗歌是两码事?
虽然大多数人对“唱诗”的尝试持鼓励态度,但也有一些质疑声音出现。韩骄子自己也坦言,目前为止并没有自己特别满意的歌曲作品出现。
这个原因,也许就是华语乐坛著名作词人方文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歌词创作和新诗创作的评判标准其实是两码事。“新诗谱曲丰富了歌词创作的可能性,但许多诗歌并不符合流行音乐歌词的要求,有些没有韵脚,有些段落不齐全,有些没有对仗——举个简单例子,歌词的副歌部分一定是要重复的。因此我对这种尝试乐观其成,但也觉得不能形成主流趋势。”
而李笠也觉得,好的诗歌未必都能唱出来,因为多数歌词是工整的,但诗歌不是;歌词是浅显的,但诗歌不是。“我也希望能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做点什么,于是我会和歌手一起商量,比如加入吟唱、朗诵,尽力把它演绎得更好。”
一首公认的好诗谱曲后不一定就是好歌曲——这不仅让如何判断一首“唱诗”的好坏变得复杂,也让一些观众对这些原创歌曲在节目结束后能否真正传唱开去存疑。比如在节目中,竞演的评判标准是交给100名诗评团成员的,四期节目后,最受瞩目的并不是哪位著名歌手,而是浓眉大眼、长发飘飘的“男神”诗人仲尼。虽然仲尼说“更希望大家能关注我的诗歌”,但许多观众坦言,歌词创作者的“颜值”高低也是决定自己投票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这些疑问,韩骄子的态度非常包容而乐观,他说,节目一共会诞生80首原创歌曲,每个歌手都可能出一张很有品质的音乐专辑。并且,通过这个节目,不少诗歌已经成了一些搜索引擎上的热搜词。
“我们的节目希望在诗歌这座象牙塔里打开一扇窗,让更多人对诗歌感兴趣。所以我们会囊括不同类型的诗人和音乐人,比如爆破工诗人陈年喜,诗歌的唯美和职业的粗粝形成强烈对比,让人非常惊讶;而仲尼和曾静玟的组合则是希望能把年轻观众带进节目中来,让更多80、90后发现:这么帅的人写诗可以更帅——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能让观众在75分钟里静下心来回归诗意,节目的初衷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