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英美三家电影制作公司联合宣布启动一本小说的电影改编计划。它们分别是:出品奥斯卡获奖电影《爆裂鼓手》的布鲁姆制片公司、出品《007:幽灵党》的科恩传媒和戛纳电影节封后之作《卡罗尔》的制片方Film4 制作。这部令三家电影公司同时伸出橄榄枝的作品,却是一本写于1965年的小说《斯通纳》,50年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本曾经绝版的小众读物成了热门畅销书?
出版40年没卖出1万册
50年前,当《斯通纳》第一次出版时,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已经43岁,他的第二份书稿已经被7家出版社拒绝。这一次他把稿子投给了颇具文学品位的出版社Viking Press,接手稿件的年轻编辑最终说服出版社上层,同意出版书稿。
1965年,《斯通纳》出版,但它唯一收获的媒体评价就是《纽约客》的一小块书讯简介“上乘之作”。只过了一年时间,共卖出约2000册的《斯通纳》绝版。上世纪70年代,英国出版社朗曼在欧洲第一次出版它,命运也类似。
1973年,威廉斯凭借另一部小说《奥古斯都》,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然而获奖并没有带动自己任何作品的畅销。截至1994年约翰·威廉斯去世,两个版本的《斯通纳》一共卖出不到1万册。
2003年,在《斯通纳》几经绝版之后,英国Vintage书系出版人听取朋友约翰·麦克葛汉的建议,在英国重版,这是《斯通纳》首次回归到大视野。到2012年,10年间共卖出4863本。这比此前美国第一版只售出2000册要好些,但仍然属于小众阅读。
如今它却风行欧美各国
2006年,美国著名文学书系NYBR Classics系列的总编埃德温·弗兰克受一个经营书店的朋友推荐,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迅速买下版权。重回到美国本土文学领域的《斯通纳》,产生惊人效果。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等媒体纷纷报道名人们在阅读这本小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它列在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并承认过去几年里自己买了五十多本《斯通纳》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著名演员、导演汤姆·汉克斯面对《时代》采访说:“《斯通纳》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纽约时报》刊登书评:“世所罕有的完美小说。”
2011年,这本书在法国突然大获成功。2012年年底,英国兰登书屋再版《斯通纳》,一年之内售出近17万册。同年,《斯通纳》在荷兰出版,平装版一年之内销售近20万册,并荣登荷兰畅销榜榜首数周之久。
斯通纳终生在“战斗”
小说经历了如此惊人的遭遇,那么它说了个怎样的故事呢?
书名“斯通纳”就是主人公的名字,斯通纳毕生在“战斗”中度过。他和自己战斗,和周遭的社会战斗。如同我们生活中有一些永远恪守原则,一丝不苟拒不让步的“杠头”,斯通纳就是这种人。
斯通纳生在19世纪末的密苏里州,是贫苦农家子弟,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十几岁时,他就因沉重的田间劳动驼了背。在农村,是斯通纳人生的第一场战斗,他要斗争的是贫困,是永无止境的辛苦劳作。
20岁那年,父母凑钱把他送进大学,由此他开始人生的第二场战斗:为现实生活而学习,还是为了人生志向而学习?斯通纳在大学生活非常辛苦,最终因为喜欢文学放弃农学专业。他让父母感到失望,却找到了毕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