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杨
51年前,《斯通纳》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不知作者约翰·威廉斯是否预见到这部长篇小说问世后的遭遇与书中主人公的命运颇有暗合。本书展现了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故事讲述了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农家子弟斯通纳的一生——到城市求学、留校任教、跻身学术圈,娶妻生女、染疾离世……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典型,但斯通纳的追求不止于此,终其一生,他都在精神自由与现实桎梏间纠结。
这本书于1965年出版,虽不乏知音对其肯定有加,却仍然没能左右其被茫茫书海淹没的命运。之后,每隔几年,《斯通纳》就会被小范围提及,直到2006年在美国被再次出版,它的命运才彻底扭转。不仅在美国、英国,接下来《斯通纳》的影响力因不同语种版本陆续波及法国、荷兰、意大利,如今中文简体版也已面世。
“1910年,威廉·斯通纳进入密苏里大学,那年他19岁。求学8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这是《斯通纳》第一页第一段的句子,基本可视为整本书情节的高浓缩梗概,也是这个人物的墓志铭般简略的生平介绍。可以说,作者从一开始就无意在雕琢情节和设置悬念上耗神,换句话说,关于斯通纳,最大的悬念不是他的生或者死,而是他如何度过这之间的几十年,他怎么说怎么做,心里作何想。他的经历哪怕放到今天也够得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是他内心深处的那簇精神之火,烛照着他对学术理想的向往,也埋伏着他的宿命,令他岁岁年年细水长流的无奈成为必然。
斯通纳读大二的时候已经意识到,有助于他今后投身自家农场的农学院课程和“无用”的英国文学概论之间,他心中的天平倾向于哪方。教授英国文学概论的老师阿切尔·斯隆的出现则完全为他指明了未来方向。这个集导师、先知和朋友于一身的人物,对于斯通纳的人生乃至整本书的走向都颇富象征意义。斯通纳从本科读到博士,然后留校任教。虽然求学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家国情怀冲击莘莘学子投笔从戎的热情没能把斯通纳推上前线,但留在大学里的斯通纳仍要面对世态炎凉、人际关系的挑战。这些压力来自上级、同僚和学生,以及家人。对于斯通纳这个有着农家子弟的单纯、质朴与善良,又有些懦弱、怯于逃避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下,他只能在心知肚明与无能为力中交战,怀揣着理想在现实世界慢慢沦陷……
有一种书,纵然文本有一目了然、不难言明的好,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温度容易令读者的阅读体验过渡到感性层面,个人化的触动无法尽述,《斯通纳》即在此列。斯通纳的经历使得人们不仅看到了他的故事、生活,更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文中写道:“他观察自己时,就像一个熟悉得有些古怪的陌生人在做着熟悉得有些古怪的事情,自己不得不做。这是一种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分裂……他已经42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经历了矛盾、失意、挫折的中年斯通纳在似水流年中载浮载沉,这样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很是契合包括笔者在内的心有不甘的中年人,然而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超越时空的代入感也相当“虐心”。这是这部小说用以跨越时间、指向经典的力量之一吧。
毫无疑问,斯通纳的故事是有悲剧色彩的,但据此评判他是人生失败者并不妥当。失意和失败不能划等号,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灵魂深处仍能存有哪怕一丝追求完美精神世界的执念,已能够对自己有所交代。
时隔半个世纪,《斯通纳》的魅力才渐渐在世界范围蔓延,书中那种庸常生涯中个体命运的起伏,那种在生活和事业重压下还勇敢地奋力呼吸的努力,本不该需要时间如此淘洗才会打动读者。当下,或许不是最适合《斯通纳》大放异彩的时代,幸运的是,这也不是它会被再次埋没的时代。
(【美】约翰·威廉斯著《斯通纳》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