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 著 杨向荣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
听说,坏女孩走四方,好女孩,上天堂。所以《斯通纳》一口气看完后,心里会忍不住为它的销路担心。都懂的,今天能和正经文学争“一口气看完”的,是《琅琊榜》是《冰与火之歌》,和朋友圈那样让人欲仙欲死的社交网络。我安慰自己,《斯通纳》是足够动人的小说,而不是足够“高级”的小说——这些年受到的训练告诉我们,自我投射的感动不高级——因此或许还是有希望多卖卖。
动人的小说,靠具体的设定抓人:《死亡诗社》那种对博雅教育的爱,游坦之那种简直让人嫌弃的坚持,塞林格那种“成熟男人为相信的东西屈辱地苟活着”的妥协,和一点点介于盖茨比跟段誉之间的天真——都在《斯通纳》里拼贴起来,成为一个自足于繁华之外的世界。恐怕,所有曾经的“文科生”都很难拒绝这剧情。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从来没担心过主人公斯通纳是否会变得像那个繁华的、“外面的世界”。这不重要。好像,他的故事无论在哪里戛然而止,都算适得其所。自始至终,作者都向我们展示了极大善意,唯一爱过的人在被伤害后对斯通纳的善意也好,一生只爱过五分钟的斯通纳夫妇彼此和解的善意也好,在漫长的流动里,主人公从来没停止去理解世界和自己。尽管理解的方法,柔软而无力,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样。
是的,大部分普通人,大部分生活在广袤的中间地带的普通人,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为生活付出自己卑微的努力。最后,有人潦草有人工整,但都用那些我们想做而没能做好、甚至没能做到的事,定义了“我们”是谁。能做好“我们”,也挺好,世界需要广阔的中间地带,需要能够呈现它的丰富性的“文科生”。
好吧,《斯通纳》看到倒数第二页,我觉得,它还是有点儿高级的:“这本书被遗忘和没有派上用场,他觉得这也没什么关系。任何时候,它的价值和问题都几乎微不足道。他没有过那样的幻觉,以为会从中找到自我,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
大学会毕业,小说会读完,谁也不能一辈子做“文科生”。但,“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