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 永远在爬坡的状态比较好

2015-11-24 09:1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林兆华 永远在爬坡的状态比较好

2015年是文化建设年。在艺术诸类中,戏剧作为殿堂艺术今年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从“先锋”、“小众”日渐浸入大众的视野。我们选取了戏剧界的几位“大腕”,到这儿来聊聊他们本年度的“人生感悟”,亮亮他们的个人思考和独特创见。今天是四篇中的第一篇。

于是之告别仪式举行 人艺众演员送于老最后一程

林兆华

采访手记

“每天从家出来,溜达到大石桥胡同的西头,从‘拈花寺’拐弯到鼓楼西大街,过马路进甘露胡同(胡同名字真好听),顺什刹海边到银锭桥,上车去剧院。一是想坚持走一段路,二是习惯到我的‘狗窝’(人艺我的办公室),坐些闲事,看点杂书。”三年前,林兆华曾在微博上书写过自己每天生活的日常。如今,生活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他依旧保持着“看闲书”的习惯,随便拿来两本正在读的书给我看,是俄国人尼·别尔嘉耶夫的《自我认识》和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都是旧版本,后一本书,书页一端还有像是被火烧过的痕迹,纸都发焦变脆了。

这些年数次采访他,他也都是一个样子没变化:寡言、反骨、决绝的自由主义分子,衣服总是不好好穿着,披披挂挂在身上,要么一个袖子露在外面,要么把毛衣衬衫捆在腰上,和他合作多年的演员曾形容他像“孙悟空”,“嘿嘿,说得挺对。”

这一次采访的前一天,他去了趟医院,早上起床起得猛了,大脑一时供血不足,犯头晕。他一脸讶异地向我形容着医院急诊室的一片紧张气氛,大夫要给他输液,他一瞪眼:“输什么液我又没病!”回家来了。

事实上,这是多年来与他对谈,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他对“衰老”的体感变得敏感,言谈中多次提到自己“老了”、“创作力减退”、“衰退”……

他一生不服管教,不愿意被束缚,创作出了那么多意识先进的戏剧作品,始终有话直说,受人敬仰之外,也总让人忽视了他其实已经是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

曾在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服役”多年的青年演员闫楠这样言说“大导”的存在于他的意义:“他之于我,像是武侠小说里,年轻人掉落山谷,碰到一个老头,传说他曾是大侠,却啥也不教你,给你分配一堆活,干了三年,后来来了一群山匪,忽然发现我已经内力惊人,都给我打跑了。”

1 为什么三年多来,很少看到您去剧场看戏?

答 衰退,不怎么看了,老了,那个创作激情减退了,真的减退了。原来想弄戏,这个想法那个想法很多,现在没多少了。

2 坊间这些年一直都在说,您做了一辈子戏,拥有自己的风格,却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戏剧理论,是一种刻意的“不总结”吗?

答 不是不愿意讲,讲不出来,真的我讲不出来。我就是排练当中提要求,说得很少,有时候说那么一两句就完了。艺术创造、艺术人才百分之八九十是天生的,真的,天生的。我就是一个既不用功又不学习的导演,就爹妈和老天爷给你的才能,真的是这样的。

(问:没有理论您会觉得有点遗憾吗?)

不遗憾,艺术创造不靠理论。多年的戏剧,一个就是斯坦尼体系,对吧?第二就是忒正儿八经了,各种的权力,当前权力与金钱的束缚更大了。实际上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个性是受制约的。但是艺术创作没有兴趣与个性是出不来东西的。靠意识形态指导不出来艺术,意识形态只有扼杀、限制。自己没有兴趣,自己不努力,什么也办不成。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吕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