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洋子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列侬”(2)

2015-11-16 08:40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小野洋子来京办展邀观众爬上“金梯子”

展览现场的装置作品《金梯子》《看天空》。

观众反应 在作品中寻找列侬

展览对外开放的当天,林冠艺术基金会的展厅中来了不少观众,大家欣然前来本想一睹列侬遗孀的风采,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没有见到小野洋子本人。在随机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观众表示很难进入小野洋子作品中设定的语境,但他们可以轻松地从不同的作品中找到“列侬”的影子。

首先让大家记起列侬的当数《金梯子》,他与小野洋子的相识就有“梯子”的见证。1966年,伦敦英迪卡画廊展示了小野洋子的一件作品,空旷的房间里放置了一架梯子。当列侬爬上梯子,凑近天顶玻璃镜框内被装嵌的文字时,他猛然发现了yes这个词。后来列侬回忆称,当时他感觉到小野作品中深藏的积极乐观,并因为那个“yes”促使他决定见见小野洋子。

《愿望树》的装置同样跟列侬有关。上世纪60年代,小野洋子流露过创作“光塔”的构想,列侬很感兴趣,询问了方案的细节和建造方式。2012年,这件作品在列侬去世32周年之际在雷克雅未克落成,通过《愿望树》收集到的愿望签最终都汇聚在“想象和平光塔”。每年10月9日列侬生辰至12月8日列侬去世日的两个月,以及元旦前夕等节日期间,“想象和平光塔”将被点亮。

与中国结缘 她从小看《三国志》

和大多数来中国办展的国外艺术家一样,展出的作品往往会加入一些“中国元素”。除了中国古典意象中的梅、兰、竹之外,在《我们都是水》这件作品中,同样显得有点“因地制宜”。

《我们都是水》创作于2006年,但在北京展出的这一件是经她重新创作的。118个透明的玻璃瓶中装着相同体积的水,每一个瓶子上的标签用中文手书一个名人的名字。不过,几乎是中国大众非常熟知的名字,诸如“秦始皇、老子、李白、邓丽君、曹雪芹、列侬、小野洋子……”被问及人名选择的标准时,小野洋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转向了作品传达的意义,“不论是文学家,还是音乐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分量,都是人”。

说到与中国的缘分,这位在传统者看来有些离经叛道的小野洋子却是中国古典文学《三国志》和《西游记》的读者。“我很小就开始看这两本书。我知道这对于小学生而言,读这两本书或许太早了点,但是我很早熟呢!这两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在未来如何与复杂世界相处的东西”。她说,这一次来京,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到访,“而是终于来到了我心灵栖息了82年的地方”。

似乎应了列侬生前的那句评价,她是“世界上最著名而不为人知的艺术家: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此次展览或许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此外,为了让大家有与小野洋子沟通的机会,她于今晚还将在中央美术学院与著名艺术家徐冰对谈,除了分享她广泛艺术生涯中的作品和体验外,还将进行现场行为表演。

小野洋子 1933年出生于东京。1953年搬往纽约,之后对艺术产生兴趣,成为美国前卫艺术圈的活跃分子。1964年表演了她最为出名的行为作品《切片》。1969年,36岁的她嫁给约翰·列侬,两人一起创作实验音乐、发行唱片。列侬死后,她没有停止先锋艺术的创作,并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