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升职记》剧照
近日,乐视网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以下简称《太子妃》)风靡网络,引发观剧热潮,风头差点盖过了当期热播的大剧《芈月传》。记者了解到,这部单集20分钟的网络穿越剧,虽在内容以及制作上引得观众吐槽不断,但却吸引了不少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文化层面的观众。
“太子妃”突然就火了!
曾经不怎么关注国产电视剧、只喜欢追美剧的孙女士如今对《太子妃》非常着迷,她告诉记者:“没想到一部网剧,能把服装、场景设计得这么美,而且剧情轻松,演员的颜值、演技也不输一些大制作的电视剧。”
喜欢《太子妃》的人确实不在少数。截至1月11日,微博话题“太子妃升职记”的阅读数已经达到了18.6亿,讨论数达到了162万。这股风潮甚至还带动了乐视网VIP用户数量增长超过50万,直接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近日,艾瑞发布的最新视频网站数据显示,自2015年12月21日至2015年12月27日,在视频网站人均一周有效浏览时间排行中,记者注意到,乐视网超越了一直排名第一的爱奇艺,位列榜单第一名,超过爱奇艺10%。
据记者了解,《太子妃》是由网络作家鲜橙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小说于2010年8月在网络上首发,描写了一个现代男人穿越至古代变成了太子妃,随后一路顺利升职为太后的故事。当时这部作品并不算火,在网站上的排名也并不靠前,但为什么经过改编后会引发网友海量关注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曾在谈到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内容产业时表示,对于当下影视剧行业出现的新一代来说,他们不是要拍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而是要拍一个让观众满意的作品。从《太子妃》的创作来看,这也许合理解释了其走红的原因。
《太子妃》的领衔编剧秦爽透露,改编的初衷是一切以“好看”为准。在创作剧本时,编剧团队一直跟作者保持沟通和交流,并基于剧本的主线结构和市场调研,将剧情节奏调整得更为轻快,桥段、设计、情节等各方面变得更具网络化,更利于影视化的呈现。
《太子妃》的观众注意到,该剧的摄影、构图、色调以及服装搭配都格外“讲究”,不仅构图专业,用色一改过去传统宫廷戏里金色或大红的基调,服装搭配也颇有混搭另类的风格。
对此,《太子妃》导演侣皓吉吉表示,当时在构思整部剧的画风设计时,就是想要走一个与众不同的、时尚的画风,因此在设计剧中人物的服饰搭配时,参考了一些欧洲名牌时装设计的风格。同时,设计时还选取了时下最流行的颜色,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方案。
不难看出,《太子妃》的走红源自其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不仅颠覆了传统影视剧的束缚,而且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乐视网首席营销官兼乐视网CMO张旻翚表示,除了剧集内容本身足够吸引受众以外,乐视的“生态营销体系”也助推了这部剧的走红。“此次乐视通过强有力的内容二次包装,把一个不算IP的内容变成了热门话题。”
网剧制作走向“高大上”
孙女士告诉记者,当初吸引她观看《太子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上对该剧的评论“反差”——剧组堪称“一穷二白”:美术和道具一共才花了90万元,整个剧组的特效“只剩下一台鼓风机”。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制作费用,仍然不影响剧集实际引发的口碑热度。在孙女士看来,剧组的这种“哭穷”手法非常符合互联网思维,因为“有缺陷才能令观众觉得真实”。
《太子妃》的制作成本真的如此“拮据”?为此,《太子妃》监制甘薇为剧组正名:“剧组其实不穷,预算近2000万元,相比于传统网剧,已经算很高了。拿女主角身上的大摆长裙来说,单单一件就需要15米左右的布匹。按照面料每米500元的单价来算,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成本。”按照总成本2000万元来算,35集的《太子妃》单集成本57万元;太子妃一件15米的大长裙,整体下来大概7500元。
如此一看,《太子妃》的成本也不算低。“网友们之所以会有‘穷’的误会,是因为大家习惯了传统古装剧的奢华,而《太子妃》剧中所呈现的另类风格,是我们所刻意追求,而并不是我们没钱去做。”甘薇说。
实际上,对于近两年开始在产量上爆发的网剧来说,制作费用不仅“不差钱”,并且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几年前还被认为是“小打小闹”、粗制滥造的网剧,如今投资力度大幅提升。在2015年举办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上,多家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都在着力宣传自己的网剧,其中投资成本超过千万元的,有30余部之多。
而2015年最令人关注的网剧《盗墓笔记》,宣称投资6000万元,单集成本超过500万元。网剧《无心法师》单集制作成本也在16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超过了不少传统电视剧。针对网剧投资、制作日趋“高大上”的方向,《无心法师》出品方唐人影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具有高精尖制作水准和优质IP内容的“超级网剧”,是网剧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然,网剧走向“高大上”,不仅表现在投资成本加大,记者发现,随着近年来如《太子妃》等一系列的出现,国产网剧的质量正越来越被人所称道。这背后,折射出的则是整个影视剧生产模式的变局。
不仅腾讯、爱奇艺、搜狐等视频网站龙头纷纷加入网络自制剧大军,资本市场也加大了对这一行业的关注。如果说2014年网剧还只是影视从业者的探索性尝试,2015年则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著名制片人、优质导演、大牌演员以及成熟影视公司开始进入网剧市场。记者发现,曾经一手打造出《闯关东》、《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等知名电视剧的“金牌”制作人侯鸿亮,正着手打造IP网剧《鬼吹灯》。有分析认为,随着传统影视人的加盟,或许会促使不少网络剧在品质上加码,甚至有可能“逆袭”传统电视剧。
网剧内容能否撑得起“大”字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内有355部网剧上线,其中多部作品的点击量冲破10亿大关,网剧在2015年的点击量也比2014年整体上涨了61.8%。2016年,随着更多制作成本比肩甚至赶超传统电视剧的网剧不断来袭,有业界人士认为,网剧的“大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在一些剧评人看来,网剧的持续走热与潜伏的危机,都来自于对受众的大力迎合。编剧、制片人白一骢就曾提出,在网络IP中,大多数受众的审美趣味并不会趋向“高级”。而基于网络文学打造IP网剧的创作者,实际上一直在遵循以读者受众为导向的创作规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网剧的质量,直接带来了格调偏低、题材跟风,只满足于“阵容让人心跳,剧情让人心惊”的粗糙创作方式。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网络剧若想真正发展出成熟的业态,开创真正的“大剧时代”,必须在内容与叙事上实现真正的升级。虽然当下网剧制作转向了“大投资大制作”,但网剧内容是否撑得起一个“大”字,仍需要业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