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分歧
再好的合伙人也难免分歧,况且是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的文人。1920年2月19日,陈独秀离京到沪,编辑事务也随之移到上海。从第七卷的《新青年》开始悄悄发生,杂志先去以鼓吹“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的宗旨逐渐淡下去,谈“政治”和“主义”的文章开始多起来。
几期如此,胡适看不下去了,集合北京各编辑的意见,给在粤的陈独秀写信,提出改革杂志的三种办法:一,听任《新青年》逐渐变为政论刊物,另创一个文哲类杂志;二,从第九卷开始将编辑部从上海重新移到北京;三,由北京同人发表公告,定位杂志为“学术思想艺文”,不谈政治。
胡适与陈独秀在上海合影
陈独秀和胡适关于杂志方向之争最终没有得到解决,钱玄同、刘半农离开了编辑部,北京来的文章一少再少,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等栏目也逐渐边缘化。《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增多,从1920年9月的八卷起,它已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杂志的编辑部其实就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