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节目策划上具有更多“大餐”的味道,继去年音乐节上演出了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协奏曲全集“套装”音乐会后,今年更是推出了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的“航空母舰”级别的演出。
在10月26、27、28日三晚在保利剧院上演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系列音乐会“悲怆·凯歌·命运”是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最耀眼的亮点之一。一个音乐节能够在短时间内全方面展示一个作曲家同一体裁的所有作品,这在世界各大音乐节上也是不多见的。
其中10月26日演出的柴科夫斯基早期代表作品《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的梦幻”》是作曲家早期的代表作,具有青春时期的冲动与向往,浪漫主义气息扑面而来。而接下来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则是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写照,是作曲家的“天鹅之歌”。两部作品在同一场音乐会上听到,可以充分感受到作曲家一生音乐的巨大变化和人世的沧桑。
在10月27日音乐会将要演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作品由一个简单沉重的动机,经历发展和艰苦的斗争,至末乐章成为一曲胜利的凯歌。接下来的《c小调第二交响曲》被称为“小俄罗斯”,原因是当时乌克兰被誉为“小俄罗斯”,作品中有三首乌克兰民歌自然巧妙地运用和穿插,因此这部作品非常具有旋律性和舞蹈的特征。
10月28日的音乐会是本次“柴式”大餐的最后一场,将上演的《D大调第三交响曲“波兰”》和《f小调第四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的“分水岭”,里面有很多细节可以感受到作曲家音乐创作过渡中的微妙变化。尤其是第四交响曲壮丽的尾声,是柴科夫斯基对命运几近癫狂的“呐喊”。
此次空降音乐节的是俄罗斯航母级的乐团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大交响乐团,他们将在音乐总监费多谢耶夫的带领下带来最为权威的柴科夫斯基交响音乐。这支乐团在历史上就是以浓重的俄国音乐口味独领风骚,虽然几经易名,但是风格依旧没变,记得早年看过一套DVD,是该团参加法兰克福音乐节演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的实况,看后令人振奋惊叹不已。这支乐团散发的强烈“伏特加味道”,让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每一个音符都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