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编排面临重重问题
逐个击破摸着石头过河
格桑卓嘎是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创作研究室的国家一级编导,也是舞剧《太阳的女儿》的副总导演,负责整个节目中演员所有舞蹈动作的把控。临近中午,演员们纷纷午休进餐,格桑卓嘎却仍留在排练厅内回忆着上午排练的每一个细节。此时的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演员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不少演员常年习惯了在高原地区生活,到了北京以后都或多或少有些“醉氧”。另一方面,毕竟《太阳的女儿》是她创编的首部舞剧,经验不足,更没有范本,虽然已经从艺了30多年,但在这三年的创作中格桑卓嘎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阿嘎舞、筑路舞、扎西雪巴等,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特色的舞蹈。但是舞剧不比歌舞晚会,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融入更多的具有西藏特色的舞蹈,让格桑卓嘎犯了愁。“对于我们来说,舞剧不是一下能适应的,在歌舞剧和舞剧的转换上困难比较大,我们刚开始试着排练筑路舞,已经排出来了,看效果我们觉得该表现的比如居民情、鱼水情、劳动的氛围都有啊,但就是怎么看怎么还是像歌舞剧”,格桑卓嘎坦言,排起来发现真的难,歌舞剧不带故事情节,就只是快乐地唱、跳、打鼓,情节没有,叙事没有。而舞剧里要把这个主要演员的内心表达出来,对导演和演员都是一种挑战。
然而,通过不断地磨合,好不容易逐渐找到了舞剧的感觉后,另外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格桑卓嘎的面前——音乐。
“藏族的舞蹈有着自己特定的模式和固定的节奏,我们习惯了跳歌舞,但是这次的音乐是舞剧的音乐,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排好了舞蹈动作我们一合,节奏上马上就开始打架”,格桑卓嘎告诉记者,“后来音乐上改动了一些,我们把音乐上的旋律支架上加入西藏特色的东西,演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按音乐的旋律去试,一些舞蹈动作才能合上,但是最后我们有一段热巴音乐改得比较大,是实在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