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会演就像一次旅行

2016-09-05 08:29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聚焦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如同一幅慢慢打开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长卷,在已经过去的半个多月中,来自新疆、青海、四川、宁夏、吉林、黑龙江、北京等地的多台剧目已经在逐一展开的画卷中展示了浓烈的地方风情,令人目不暇接,观之心旷神怡。

最近这段时间,本报记者也和其他同行一样,每晚奔波在各个剧场之间。拿着手中的演出排期表,面对同时在不同剧场上演的不同剧目,实在不知道该进哪个门。这是个慢热的过程,说实话会演一开始的时候记者们只将这当成一个常规的采访任务,但随着演出的深入进行,记者发现几乎每一台节目都有亮点,好看的舞蹈、动听的歌声,不仅打动了观众也打动了观众席间的记者,渐渐地大家开始将采访变成了欣赏。特别是在采访过程中,从每个创作团队了解到的那些鲜活感人的幕后故事,看到艺术家们坚守民族艺术的艰辛与不易,看到他们为此而付出的青春与热情,更是被深深打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舞剧《戈壁青春》带来的就是一种真实的力量,舞蹈家们跳的是舞蹈,但却用这些蕴含着情感舞蹈语汇讲述着真实的故事,述说有关那一代甚至两代兵团人的青春记忆。编剧许锐和他的伙伴们曾经两次深入新疆采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此刻都艺术地真实再现在舞台上。现场的感动,就来自于毫不做作的真实。黑龙江代表团的《乌苏里传歌》,与我们以往听到的郭颂先生的那首经典金曲《乌苏里船歌》稍有不同,“传”与“船”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很远,民族文化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有传承就必须有传人,现场那位六岁的小男孩就是赫哲文化的“小传人”,尽管他刚刚学会了两个段子,但是人们在他那充满稚嫩的歌声中感受到了希望与未来。

群众的智慧与表达的豪情在此次会演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许有人感到音乐剧《畲娘》稍显稚嫩或是业余,但是如果你知道舞台上大部分演员都是之前完全不知道音乐剧为何物的群众演员,就一定会被他们带着乡土气息的淳朴歌声与质朴的表演直击内心。青海的歌舞剧《彩虹儿女》既展示了盘绣、花儿、敬酒歌、安昭舞等土族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同时也尽情传递了坚守民族文化传统的那份豪情。台上,那些跺着脚喊着号子在农田间、在山岗上、在蓝天下纵情起舞的舞蹈演员,都是五大三粗的汉子、不施粉黛的妇人,但是他们表现的可能就是素常的生活,脚下的舞步和节奏就是每天兴之所至手舞足蹈的真实表达。

记者在现场最大的感受就是热情,一个是台上民族艺术家们且歌且舞的热情表达,还有就是首都观众发自内心的毫不吝啬的热情掌声与喝彩。这幅多姿多彩的艺术长卷还在慢慢地陆续展开,还有十余台各具风情与风采的民族大戏将相继亮相首都舞台。看着这一出出的民族风情大戏,一位观众席中跟记者坐在一起的大爷兴奋地说,他已经看了不下六场演出了,每一场都很精彩,如果有机会他会尽量多看几场。“看会演就像是一次旅行,每场戏都是一个地方,都有一种风情。如果我们出门旅游,要去多少地方花多少钱哪,民族会演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完成了一次感受民族风采的精彩旅游。”这位大爷乐呵呵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学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