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上海,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时代的纸醉金迷,还有月份牌上的如阮玲玉、胡蝶、周璇等红极一时的明星大咖……一座城市因为画在纸上的风情被永久留存下来。12日起,一批藏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老月份牌广告画在北大红楼集结,亮相“流年似水——旧上海广告月份牌特展”,重新演绎属于那个时代的浮华风情。除了这些因广告画而风靡的时代印记,它背后一种名为炭精擦笔水彩画技的非遗技艺也被人们重新记起。展览将持续至7月24日。
当时的时尚风向标
月份牌发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是随着洋商经济进入中国社会而逐步发展、流行的一种商业绘画形式,因画面附有年月历表而得名。在后人的印象中,这种旧时洋物大多是老上海那些穿着旗袍,风情万种的明星,她们或是拿着香烟、或身着广告主制作的时髦布样。但实际上,月份牌与广告牌是分开出现的。
此次展出的100余件展品,按内容和主题,分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苑佳话、明星名媛、摩登女郎、四季时装、四时风光、合欢怡情等8个部分。在时髦女郎占领广告月份牌前,像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故事、木兰从军、关公明义等历史题材是最早的“广告背景”。不过在当时中国人比较接受的故事背景下植入烟草广告,时至今日仍觉得不伦不类。
“月份牌是上海人的‘梦工厂’,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主题的更迭,它不仅成为商家宣传推销的主要阵地,在成为上海人家必有的装饰外,就跟现在明星街拍照一样,成为时尚风向标。”展览策展人介绍,与早期的中西水彩画法不同,真正让当时人们把广告月份牌当宝的是一种独特的技法,画家在确定人物轮廓后,用毛笔蘸上炭精粉擦出淡淡的体积感,然后罩上透明的水彩色。1914年,这种擦笔水彩画法由来沪发展的安徽画家郑曼陀率先采用后,以类似平光照片的“甜、糯、嗲、嫩”的特色,迅速取代了勾线设色的旧画法,成为广告月份牌的技法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