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呻吟》: 纯粹的法国传统喜剧
法国南锡洛林国家戏剧中心带来的莫里哀喜剧《无病呻吟》近日在北京喜剧院上演时,笑翻了全场观众。法国导演米歇尔·蒂迪姆为观众带来的是一出纯粹的法国传统世俗喜剧。
在蒂迪姆执导的《无病呻吟》来京之前,国家大剧院邀请过大名鼎鼎的法兰西喜剧院来京上演《无病呻吟》、首都剧场精品剧目展演邀请过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剧院的《无病呻吟》。和前两部相比,蒂迪姆执导的《无病呻吟》赢得了北京观众最多的笑声和最热烈的掌声。这部莫里哀创作于十七世纪的喜剧,竟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如此多的关联和关照。
莫里哀在剧中创作了整日无精打采、迷信各种来路不明医生的阿尔冈,因为深信自己有不治之症,迷信骗钱的医生和灌肠、泻药这些“医疗手段”。他为人糊涂,分不清是非,非要女儿嫁给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医生之子。1673年,莫里哀在演完《无病呻吟》的最后一幕时,因劳累过度猝然离世。
“医生”入职靠疯狂歌舞
这部《无病呻吟》中,强调对剧中医生角色的刻画,演员的表演强化了庸医的虚伪和狡诈。全场演出的精华则是在结尾处。阿尔冈的哥哥建议,为了永保健康,阿尔冈不如自己成为医生。于是,一场“医生入职大会”出现在观众眼前。
舞台上的医生皆是黑衣黑袍,人人都是一副巫师装扮。他们围成一圈且歌且舞,口中还念念有词;他们考察阿尔冈的行医能力,考他各种病患的治疗方法,而阿尔冈总是回答:放血、灌肠、吃泻药。每一次回答后,便是“巫师”们愈发疯狂的歌舞,直至阿尔冈通过“考试”时,歌舞达到高潮,观众的笑声也达到了高潮。阿尔冈也披挂上黑衣黑袍黑帽,成了一名“医生”。
《无病呻吟》让观众在笑声中释放了对于世界时事的态度。如果说莫里哀死在《无病呻吟》的舞台上是命运无情的拨弄,那么这部写在17世纪法国的戏剧,还能如此贴切地映射世界的当下,才真的是巨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