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广场》与《无病呻吟》:一悲一喜皆关照现实

2016-05-16 08:29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悲一喜皆关照现实

戏剧能给我们什么?本月在“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演出的波兰导演陆帕执导的《英雄广场》和在“2016新蝉戏剧中法连线”活动中法国南锡洛林国家戏剧中心演出的莫里哀喜剧《无病呻吟》,都以对现实的关照,成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剧目。

9

《英雄广场》: 人物对话琐碎无趣

陆帕执导的《英雄广场》给人带来一次算不上愉快的观剧体验: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陆帕让剧中人物以琐碎无趣的对话来回顾已故的犹太人约瑟夫·舒斯特教授及其自杀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第一幕中,女管家齐特尔对着女仆赫尔塔絮叨着约瑟夫的生前琐事。齐特尔带着伤感与愤怒从衣柜中翻出约瑟夫的衣服和鞋,她要熨平他的衬衫,她对赫尔塔回忆着约瑟夫生前如何教她熨烫衬衫,絮叨着他曾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迁居英国,晚年他极力要回到奥地利维也纳,他的妻子得了幻听症,在他决定从维也纳迁回英国之前,他跳楼自杀了。而他妻子听到的,则是1938年维也纳英雄广场上传来的声音。在那年3月15日,希特勒在英雄广场上宣布德国吞并奥地利,数千人在广场上狂呼乱喊地欢迎希特勒的到来。

女仆的沉默不语令人胆寒

《英雄广场》是奥地利作家伯恩哈德的最后一部剧作,在创作完该剧后的几个月,他离开了人世。剧中表现了对纳粹卷土重来的深深忧虑,而在陆帕的舞台上,中国观众感受到的远非如此。

该剧每一幕都有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第一幕中,出身低微、言语不多的女仆赫尔塔总是望向窗外。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经由窗边跳楼,他的夫人则幻听到窗外传来1938年英雄广场上的欢呼与呐喊声。赫尔塔总是木讷地望向窗外,可窗外在她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赫尔塔看上去是没有态度的,她父母劣迹斑斑,她靠着女管家的善意谎言才得以在约瑟夫·舒斯特家中工作,这样一个家庭的弃儿也是社会的最底层。在望向窗外时,她是在为约瑟夫的自杀而悲痛还是在寻找着英雄广场上的呐喊声?她对窗外那个纳粹主义抬头的奥斯里持何种态度?她会站在哪一边?她的沉默不语竟格外令我胆寒。

叔侄对话也发生在我们家里

第二幕中,约瑟夫·舒斯特的兄弟罗伯特·约瑟夫教授与侄女在户外的长椅上争执起来。

侄女要罗伯特在一份反对政府修某条铁路的抗议书上签字,罗伯特偏不签。侄女向他痛陈铁路将给乡间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带来的破坏,罗伯特置之不理,不断强调他无所谓。他真的无所谓吗?他对社会的牢骚比侄女还多,他自言自语地批评了无用的政府。可是说到那些向侄女身上吐口水的人,他却不像侄女那样认为是个误会。

陆帕处理的这段叔侄对话,趣味无多,乏味却又极尽真实。这一段对话不时浮现在我眼前,于中国观众,这样的对话情景实在是太熟悉了,它常常发生在我们的家里,发生在晚辈与长辈之间,现实中不可弥合的矛盾在陆帕处理的这段戏中达成了和解。至少我们可以明白,罗伯特们为何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第三幕中令笔者难忘的则是迟到的卢卡斯,他那么兴高采烈地冲进气氛严肃的家庭宴会,带着与世隔绝方才能有的快乐。卢卡斯像谁?

舞台之下,赫尔塔、罗伯特与卢卡斯们依然在面对着巨大的隐忧。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