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远逝 但留词作在人间(3)

2016-05-11 07:5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亚洲雄风》词作者张藜在京去世,一生作品多达1700多首

遗憾 音乐电视剧未完成

“他的作品都是生活的积淀。”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这样评价张藜的创作。“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他张嘴就唱出《辘轳·女人和井》中的这一句歌词,“这么真实的歌词怎么才能写出来?他是真住过猪圈、拉过磨的人,牛喘气都能写到歌词里,这是对人生困境一种极实在又极富悲剧色彩的表达。”

更可贵的是,这位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人,总是能跟得上时代。在徐沛东看来,张藜在台海关系缓解时写出《鼓浪屿之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写出倡导劳动致富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写出《亚洲雄风》,无一不是反映时代风貌的佳作。

张藜还常有独到的想法。金兆钧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张晓松与冯晓泉创作的《中华民谣》曾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觉得歌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语句之间联系不紧密。“这没什么。”张藜打趣说,“用打麻将的说法,这叫‘十三不靠’,‘十三不靠和得高’啊!”在张藜看来,作词不必非得追求形式上的逻辑,看上去没道理的,有时候也非常美,甚至更符合现代人的思维。

其实,张藜还是一位拥有超前意识的词作家。他有一大遗憾,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推出一部“音乐电视剧”,即用音乐带动剧情发展的剧集。“10年前他就得意地跟我说,他在做一个音乐电视剧的大工程,让我拭目以待。”金兆钧深深惋惜,“当时案头工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可惜后来他身体不好了……如今,我们再也看不见了!”

张藜追悼会将于5月15日在八宝山举行。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韩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