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科幻的壳 现实的核(2)

2016-05-09 08:42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折叠》 科幻的壳 现实的核

作家解密

供职于非营利组织

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现就职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担任项目主任。提起自己的工作单位,郝景芳特别强调说:“我在基金会工作,而不是做基金。我们不做投资,而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非营利组织。”

创作《北京折叠》的初衷是什么?她为何会在小说中把北京分成三个世界,一如我们这个地球上人类社会的格局?郝景芳说:“我写了一个有关于不平等的小说,获得了奖项认可和众多赞许。这说明不平等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这实际上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不平等,而且如此难以消除。小说只是我对不平等的所有想法之一。它是最鲜明的,但不是最主要的。”

关注不平等现象已久

郝景芳对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我对不平等问题困扰很久了。在大学物理系的时候,我曾盯视着美国的收入分配曲线,试图用黑体分布或者波尔兹曼分布去拟合。我想知道,这样一条曲线来源于什么,它是不是意味着某种普适性: 某种像粒子能量分布一般自然、自然得令人绝望的普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王朝经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与不平等斗争的历史。均分土地、抑豪强限兼并,是许多朝代的尝试。但是王朝早期的均质化局面早晚要被兼并的浪潮席卷,中期变法只能让税制适应现实。若真钳制住这样的经济力量,最后又是万千分割、停滞不前的小农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犯下许多暴力的错误,却不全是出于恶的目标。扩大到世界范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某些处于世界产业链顶端的小国能实现相当大程度的平等,但是产业链的中下游却是大量仍然生活在饥寒中的人们。”

想写本《不平等的历史》

“我不是全职作者,以后也不会是。我仍然在很努力地工作生活、坐地铁穿过匆忙的城市打卡上班、为项目的Deadline加油冲刺。写作始终是生活支线里晶莹的泡泡,我仍然有生活的主线。”郝景芳说。对于新的写作计划呢?她说:“如果未来有可能,我想写一本《不平等的历史》,写人类数千年来是如何面对不平等、与之作战并败下阵来。到目前为止,对不平等的宣战还未曾取得真正的胜利。但这可能是很久以后才能做到的事。”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