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导演,尤其是整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的导演,更是满坑满谷。很多导演抱怨市场毁掉了艺术,甚至在票房失利的时候还跑到微博上去抱怨排片量,可问题是您拍的电影文艺不足、故事欠奉、商业元素匮乏,这样的电影要是有口碑和票房,才是对电影二字的污辱。这样的导演,不如回家卖烤红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出现,给了这样的导演和电影一记响亮的耳光。
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两位女神的努力。她们是主演汤唯和导演薛晓路。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汤唯。气质这东西,好像很难形容,但每次汤唯一出场,那种风范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气质”二字。这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孟德斯鸠的那句话:“气质通常在智慧之中,而不在容貌之中。”
汤唯的美是男女通杀的。喜不喜欢汤唯,是鉴别直男的一大标准,但可惜的是,直男可能百分之百喜欢汤唯,但不是每个直男都能发现汤唯的内在美。我们不妨看一下那些让汤唯大放异彩的电影:《月满轩尼诗》,同为女性的岸西拍出了汤唯的可爱与灵动;《黄金时代》,同为女性的许鞍华拍出了汤唯的脆弱和忧郁;《北京遇上西雅图》,同为女性的薛晓路拍出了汤唯的率真与羞涩;而在这一次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二度合作的薛晓路,再次拍出了汤唯的大气和自尊……相对而言,那些代表直男审美的商业片,却大多可看性一般。当然,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想到李安和金泰勇,在他们的电影里,汤唯的美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而他们对女性的尊重也非一般物化女性的导演可比。他们的电影,恰恰也为笔者的论调作了强有力的注解。
因此,我们可以暂时这样概括汤唯的电影:她的电影,都是女性拍的,拍女性的,拍给女性看的。相比较“女权主义”这样一个泛政治化的词,笔者更愿意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女性主义。
所以说,汤唯的美,是一种属于东方的、属于女性的美,她最适合那种能够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够把女性的魅力发挥到极大的角色。不管是坚韧还是柔软,爽朗或者黯然,一切与女性最本质的属性相关的角色,汤唯都能游刃有余,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遇到这样的角色,汤唯那种由内而外的美方能如鸢尾花一般徐徐绽放,暗香袭人。更神奇的是,她为这些角色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当一个角色被她饰演过之后,你很难想象别的女星来扮演这个角色会是什么样子。角色与她本人的一些特质早就融为一体,人戏不分。每到这个时候,银幕前的每个人都会被她的美所折服。虽然陈可辛拍汤唯的《武侠》不能算是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但陈可辛另外一部电影《如果·爱》里的台词对于汤唯来说最合适不过:“你看,镜头多爱她!”
说完汤唯,我们还要提到《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另一位女神:薛晓路。她在中国新生代导演里面,可以说是用实力说话。作为编剧,她写出了无数人的童年阴影《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写出了陈凯歌近年来最具水准的《和你在一起》。作为导演,她的作品没有许鞍华那样重剑无锋,也没有李玉那样凝重沉练,她的电影里有一种刚柔并济的女人味,这一点,在她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出现的时候,我们曾经以为这就是薛晓路的实力之作,但当《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出现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原来第一部不过是在为第二部练手用的!
你很难归类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它有最书卷气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爱书人的圣经”作为全片最大的线索;它有纯得不能再纯的恋情,整整两个多小时的鸿雁传书,男女主角之间没有吻戏,连小手都没拉过;它又有最商业的刺激,澳门赌场的声色犬马,房地产经纪的勾心斗角……如此多的元素,导演却能用一个浪漫爱情喜剧的故事把它们安排得井井有条,笑点与泪点一个都不能少。不得不对薛晓路的编剧与导演能力点233个赞。
诚然,就故事而言,《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在细节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和琢磨,很多过于理想化与浪漫化的桥段弱化了它的社会意义,使得这部电影成了一则娓娓道来的成人童话。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贡献了一部值得回味的爱情轻喜剧,而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有着这样一种可能:在文艺与市场之间、温情与煽情之间、个人诉求与商业元素之间、女神与演技之间……可以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
如果说汤唯是这部电影的外在,薛晓路就是内里;如果说汤唯构成了电影的血与骨,那么薛晓路就是电影的灵与魂。正是这两位女神的通力合作,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又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