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者》剧照
多元价值观与艺术的胜利
本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片单一经披露便引来好评一片,其涉猎的广泛和兼容并包的审美着实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从《聚焦》《荒野猎人》《大空头》这样的奥斯卡赢家,到《海街日记》《维多利亚》《龙虾》这样艺术水准上乘的佳作,电影节正在努力而小心地试探着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观众的鉴赏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能有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电影类型和风格的上座率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梳理和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想必对中国电影的长远规划和多元电影创作的风向引导是一件好事。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诞生出什么样的电影,批评国产电影粗糙浮夸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观众不断进阶的审美趣味。三十年前可能没人看得懂小津和库布里克,如今有数量众多的影迷对森田芳光和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如数家珍,这就是进步。引进《流浪的迪潘》《索尔之子》等欧洲三大电影节折桂的作品,一方面显示了主办方向高水准艺术作品看齐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以官方为主导的推动“文化引进来”的有力举措,毕竟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先懂得接纳和欣赏,才有能力和动力去创造。
经典修复一直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立身的一大特色,从电影资料馆的镇馆之宝《盘丝洞》开始,对《劳工之爱情》《小城之春》等影片的修复可以说是对影史经典打捞式的挽救,更是开启了一次对中国电影的寻根之旅。本届电影节的致敬单元出人意料地引进了香港大导演李翰祥的四部作品,除了众人皆知的《江山美人》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1969年拍摄于台湾的抗战题材作品《扬子江风云》是一大看点。这部将近50年前的金马奖作品继去年首次引进上海电影节后,今年再度登陆北京。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的抗日视角,却是同样壮怀激烈的篇章,更加令人欣慰的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仍在两岸三地不分彼此地传承着。电影跨越了阵营的藩篱,讴歌着共同的家国情怀,这是一次纯粹的艺术的胜利。